“有多少人怀着为之动情的信仰把他[希特勒]看成是援助者、救星、带领他们走出苦难的引路人。”<br?— 路易斯•索密斯 (Louis Solmitz),汉堡大学讲师,于 1932 年

现代宣传的技术手段,具有强烈的图像感染力,传递出简单明了的信息,帮助把奥地利出生的希特勒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极端主义者推向成为 1932 年德国总统大选的主要候选人

公众对卓越非凡的领导者的强烈渴望为阴谋家利用宣传的伎俩提供了一片沃土。在政治上不稳定的魏玛时期,纳粹党领导人阿道夫•希特勒通过精心策划的公众形象,利用了民众的这种呼声,从而巩固自身的了权力,培育了所谓民族共同体。纳粹宣传助长了纳粹党的迅速崛起,为该党取得了突出的政治地位,并最终实现了由纳粹党控制国家政权。尤其是 20 世纪 20 年代和 30 年代早期的选举运动材料,以及引人注目的视觉材料和精心控制的公开露面,共同形成了以阿道夫•希特勒为中心的“元首膜拜”。他的声望唯有依靠在大规模集会和游行时进行演讲以及收音机的广播演说才能得以提高。在这一伪装的公众外表下,纳粹宣传工作者把希特勒塑造为一名已经做好准备的士兵,一位长者,以及最终作为一个救世主的形象,前来拯救德国。

现代宣传的技术手段,包括强有力的图象和简单的信息,把奥地利出生的希特勒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极端主义者推向了 1932 年德国总统大选的主要候选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明显影响了年轻的希特勒。在 1914 年至 1918 年,他作为一名士兵在前线奋战,同许多其他士兵一样,希特勒坚信德国输掉这次战争的原因不是在战场上失利所致,而是敌军宣传的结果。他推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英国、法国、美国和意大利)将明确、简单的支持讯息坚定地传回国内,这些鼓舞着本国军队的士气,同时挫败了德军的斗志。希特勒懂得符号、演讲和图像的威力,创制了简单、具体而又容易受人喜爱的党派口号来号召广大的群众。

从 1933 年至 1945 年,公众对阿道夫•希特勒的膜拜在德国生活的公共场合中无所不在。纳粹宣传工作者把他们的领导人(元首)描绘成德国民族生活的体现、具有威慑力的、专心致志献身于德国的人物。公众的推崇巩固了希特勒作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凡尔赛条约打击的德意志民族的救世主的地位。对阿道夫•希特勒的膜拜根本完全是经过特意培养的普遍现象。纳粹宣传工作者和艺术家造就了绘画、海报和元首的半身像,这些在公共场所和私人住宅被大量复制。纳粹党出版社印制了成百万乃至上千万份希特勒的自传 《我的奋斗》的特别专辑,包括新婚夫妇版和翻译成布莱页盲文版。

纳粹宣传机构把希特勒当作一位有天赋的政治家进行崇拜,他使德国稳定、创造就业机会并且恢复了德国的雄威。在纳粹政权领导下,德国人被期待以类似信仰的形式表达他们对于“元首”的效忠,如纳粹敬礼、在街上用“嗨,希特勒!”的问候语互相致意。这就是所谓的“德国问候”。对希特勒的信任加强了民族共同体的纽带,不遵从该信仰就离经叛道,在德国社会,对纳粹政权及其领导人的公开批评都会带来牢狱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