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etcher bearers carry a wounded soldier during the Battle of the Somme.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是二十世纪第一次大规模国际冲突。这次战争的创伤深刻地影响了大屠杀期间领导者和平民的态度和行动。战争及其分裂性的和平协议所产生的影响在随后数十年间持续发酵,不仅催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还为在战火掩护下发生的种族灭绝提供了借口。

关键事实

  • 1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现代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战争之一。超过850万士兵在交战中丧生,这一数字超过了19世纪欧洲列强所有战争的军事死亡总和。

  • 2

    战败国(德国、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被迫接受了惩罚性条约。这些条约将战争的责任归咎于这些战败国(尤其是德国),并要求它们承担巨额的物质赔偿。

  • 3

    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迫使德国割让13%的领土,并大规模裁减其军队。许多民众将条约带来的屈辱归咎于战后取代君主制的民主政府。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二十世纪第一次大规模国际冲突。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大公 (Archduke Franz Ferdinand) 和他的妻子索菲公爵夫人 (Duchess Sophie) 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由此点燃战火。1914年8月,战争爆发,并在随后四年蔓延至多个大洲。

协约国和同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被称为协约国和同盟国。

协约国:

  • 英国
  • 法国
  • 塞尔维亚
  • 俄罗斯帝国(又称沙皇俄国)
  • 日本
  • 后来又有许多国家加入,包括巴西、希腊、意大利、葡萄牙、罗马尼亚、暹罗(泰国)和美国

同盟国:

  • 德国
  • 奥匈帝国
  • 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后期加入

战事范围

起初,各方都对迅速取得决定性胜利充满热情与信心。随着战争陷入僵局,这种热情逐渐消退。战争变成了一场代价高昂的僵局,尤其是在欧洲西线战场,陷入了惨烈的消耗战与堑壕战。

西欧的战壕和防御工事系统最长达到了约475英里,大致从北海延伸到瑞士边境。对大多数北美和西欧参战国的士兵而言,他们的战争经历主要是堑壕战。

另一方面,东部战线幅员辽阔,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堑壕战,但冲突规模仍与西线战场相当。欧洲其他地区也爆发了激烈战事,包括意大利北部、巴尔干半岛、希腊和奥斯曼土耳其。战事还发生在非洲、亚洲、中东和太平洋群岛,涉及海战,并且首次出现了空战。

美国参战和俄国革命的影响

1917年4月,战争局势发生了决定性转变。1917年4月6日,美国以德国推行无限制潜艇战政策并试图与墨西哥结盟为由,向德国宣战。在约翰·约瑟夫·潘兴将军 (General John J. Pershing) 的指挥下,美国远征军 (American Expeditionary Force, AEF) 输送的生力军和物资,配合对德国港口日益严密的封锁,最终促使战争的天平向对协约国倾斜。

协约国新获得的优势起初被东线战场的局势所抵消。1917年,协约国的主要强国之一俄国爆发了两场革命。第一场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第二场革命使布尔什维克上台。这两次事件被统称为“俄国革命”。 

俄国革命对欧洲舞台的直接影响,是在原沙俄统治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残酷且持久的内战(1917–1922年),以及新成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层决定与同盟国单独媾和。最终,双方于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今白俄罗斯布列斯特)签署了和平条约。根据该条约,俄国(当时在布尔什维克控制下)放弃了对芬兰、乌克兰、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领土主张,还放弃了对原属俄罗斯帝国统治的波兰和立陶宛领土的主张。

同盟国投降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使德国得以将兵力集中于西线。到1918年7月下旬,德军已经推进到距离巴黎不到50英里处,德皇威廉二世因此向德国人民保证,胜利已唾手可得。然而,8月,协约国军队在两百万美军的增援下阻止了德军攻势,并展开后来被称为“百日攻势”的战役反攻,逐步击退了德军防线。

同盟国开始相继投降,首先是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分别在1918年9月和10月投降。 11月3日,奥匈军队在意大利帕多瓦附近签署停战协议。9月底,德国军方将领向德皇建议,战争已经失败,德国应该寻求停战。10月4日,德国总理向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发电报,请求与协约国进行和平谈判。11月8日,德国政府派出由马蒂亚斯·埃茨贝格尔 (Matthias Erzberger) 率领的代表团前往法国,接受协约国提出的停战条件。

German territorial losses, Treaty of Versailles, 1919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在 1919 年的《凡尔赛条约》中,战胜国(美国、英国、法国和其他盟国)对战败的德国强加了惩罚性的领土、军事和经济条约。在西部,德国将阿尔萨斯-洛林 (Alsace-Lorraine) 归还给法国。该地区已由德国统治了 40 多年。同时,比利时接收欧本 (Eupen) 和马尔梅迪 (Malmedy);萨尔工业地区归国际联盟管辖 15 年;丹麦接收北石勒苏益格 (Northern Schleswig)。最后,莱茵兰成为非武装区,即不允许在该地区驻扎德国军队或设置德国防御工事。在东部,波兰从德国手里接收了西普鲁士和西里西亚的部分地区。另外,捷克斯洛伐克从德国接收胡尔钦 (Hultschin) 地区;德国城市但泽的大部分地区成为受国际联盟保护的自由市;波罗的海沿岸东普鲁士的狭长地带默默尔 (Memel) 最后也归立陶宛控制。在欧洲以外的地区,德国失去了所有殖民地。总之,德国丧失了其欧洲领土的 13%(27,000 多平方英里),以及十分之一的人口(650 至 700 万人)。

作者:
  • U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停战 

德国求和的消息令德国民众震惊,引发对政府的不满。10月底,德国基尔港的水兵哗变,引发了德国沿海城市以及汉诺威、美因河畔法兰克福、慕尼黑等主要城市的大规模起义。

1918年11月9日,在广泛的骚乱中,德皇宣布退位。同一天,德意志共和国宣告成立。两天后,埃茨贝格尔在贡比涅森林的一节火车车厢内与由协约国军队总司令、法国元帅费迪南·福煦 (Ferdinand Foch) 率领的战胜国代表团会面,接受了停战条款。停战条款的严苛——包括协约国占领德国莱茵兰地区、德国将整个舰队交给协约国、继续对德国实施海上封锁——已然预示了《凡尔赛和约》的条款内容。

1918年11月11日 (11/11) 上午11时,西线战火停息。这场被同时代人称为“大战”的战争结束了。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将在未来几十年内不断发酵。

军事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战争之一。

超过850万名士兵在交战中死亡,这一数字超过了19世纪欧洲列强所有战争的军事死亡人数总和。尽管准确的伤亡统计数字难以确定,但据估计,约有2100万军人在战斗中受伤。

冲突各方的巨大损失部分源于新型武器和军事战术的引入,例如远程火炮、坦克、毒气和空战。军方领导未能根据战争日益机械化的特点调整战术。消耗战的策略导致数十万士兵丧生,西线的伤亡尤其惨重。

1916年7月1日成为单日人员伤亡最惨重的一天。仅在索姆河战场上,英军当日就有超过5万7千人伤亡。

德国和俄国的军人死亡人数最多:分别约为 177万3千700人和170万人。法国损失了16%的动员兵力,其伤亡率在参战国家中位居首位。

平民损失

战争期间,官方机构未对平民的损失进行过精确统计,但学者们估计,因战事导致的非战斗人员死亡人数高达1300万人,主要死于饥饿、疾病、军事行动和屠杀。随着史上最致命的疫情——“西班牙流感”爆发,战争结束时军民的死亡率双双飙升。

在欧洲和小亚细亚,数百万民众因战争被迫背井离乡。财产和工业都遭受了灾难性的损失,尤其是在战况最惨烈的法国和比利时。

Thank you for supporting our work

We would like to thank Crown Family Philanthropies, Abe and Ida Cooper Foundation, the Claims Conference, EVZ, and BMF for supporting the ongoing work to create content and resources for the Holocaust Encyclopedia. View the list of all donors.

术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