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二十世纪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冲突。 1914 年 6 月 28 日在萨拉热窝发生刺杀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费迪南大公 (Archduke Franz Ferdinand) 和其妻子苏菲女公爵 (Archduchess Sophie) 的事件,引发了战争。战争于 1914 年 8 月开始,持续了四年之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和同盟国
第一次大战期间,协约国——英国、法国、塞尔维亚和俄罗斯帝国(后来意大利、希腊、葡萄牙、罗马尼亚和美国加入)——与同盟国——德国和奥匈帝国(后来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亚加入)展开了对抗。
僵持
因为昂贵的战争消耗和堑壕战,特别是在西面战线上,使战争陷入僵局。面对僵局,各方对战争速战速决的狂热之情消退了。 西面战线的战壕系统和防御工事最长达到了约 475 英里,大致从北海至瑞士边界。针对大部分北美和西欧的战役,给这场战争下了定义。广袤的东面战线阻止了大规模的堑壕战,但是战争的规模和西面战线大致相同。在意大利北部、巴尔干半岛和奥斯曼帝国也爆发了激烈的战争。海上也发生战役,并第一次出现空战。
美国参战
1917 年 4 月,因德国采用非限制潜艇战政策使得美国从孤立主义转为冲突的核心,战争出现了决定性的变化。 。来自美国远征军(AEF)的生力军和物质,在约翰·约瑟夫·潘兴将军指挥下,不断地增强对德国港口的封锁,最终促使战争的天平倒向对协约国有利的一面。
俄国革命
协约国新近获得的这一优势最初被战争的东部战场上所发生的事件抵消了。 自 1917 年初,协约国主力之一俄国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同年二月,沙皇政府对战争指挥不力激发了人民起义,即“二月革命”。 这次革命令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并最终将政权交予由社会革命党人亚历山大·克伦斯基领导的由自由派和社会主义派组成的临时政府。 这次对多元民主的短暂尝试是混乱不堪的。夏季,不断恶化的战争和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导致俄国工人、士兵以及海员暴动(“七月危机 (The July Days)”)。
1917 年 10 月 24 至 25 日,弗拉基米尔·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左翼社会主义)武装接管主要政府大楼并且占领了冬宫,之后,新政府所在地设在俄国首都彼得格勒(今天的圣彼得堡)。 史上首次成功的马克思主义政变“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无能的临时政府,并在列宁领导下最终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在战后几年,新成立的苏维埃国家在社会、政治、经济和土地方面进行了激进的改革,令西方民主政府恐惧,他们如此害怕共产主义在整个欧洲蔓延以致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愿意对右翼政权(包括阿道夫·希特勒的纳粹德国)进行妥协和安抚。
但俄国革命对欧洲社会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俄国领土上的残酷持久的内战(1917 年至 1922 年)以及新布尔什维克领导层做出与威廉二世统治德国单独和解的决策。 谈判因德国的要求而搁浅,德军对东面战线发起全面进攻,导致于 1918 年 3 月 6 日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 (Brest-Litovsk) 签署和平条约。
协约国军队挺进;同盟国军队投降
1918 年晚冬布尔什维克俄国退出战争,同年夏季德国军队抵达巴黎城下。尽管德国人取得了胜利,但协约国军队还是在马恩河击退了德国军队。 1918 年夏秋,他们在西面战线稳步向德国防线推进(“‘百日’攻势”)。
九月至十月间,从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开始,同盟国军队分别开始投降。 在 11 月 3 日,奥匈军队在意大利帕多瓦附近签署停战协议。 德国,基尔的海军士兵暴动引发了德国沿海城市以及汉诺威、法兰克福以及慕尼黑的主要市区的普遍反抗运动。 根据苏维埃模式成立的工人和士兵议会引发了所谓的“德国革命”;在独立社会民主党 (USPD) 库尔特·艾斯纳 (Kurt Eisner) 领导下,在巴伐利亚成立了首个“议会共和国”(Räterrepublik)。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Friedrich Ebert) 领导的德国强大的社会民主党 (SPD) 不仅将新成立的议会视为不稳定因素,反而主张需要征求德国大众对议会改革和对和平的意见。
停战
1918 年 11 月 9 日,在广泛的动乱之中,威廉二世皇帝遭德军指挥官们遗弃而被迫退位。 同日,社会民主党代表菲利普·谢德曼宣布德国为共和国,临时政府由弗里德里希·艾伯特领导。 两天后,德国代表在天主教中心党代表马提阿斯·埃尔兹伯格(Matthias Erzberger)带领下,在贡比涅森林中的一节火车车厢内与由协约国军队主将法国元帅费迪南·福煦率领的战胜方协约国军队代表签订了停战协定。
1918 年 11 月 11日 (11/11) 上午 11 点,西线停战。这场现代人所形容的“大战”结束了,但是这场战争对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深远影响却波及了其后数十年之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现代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战争之一。死于战争的士兵人数将近千万,远远超过了前一百年战争军队死亡人数的总和。 尽管准确的伤亡统计数字难以确定,据估计,有 2100 万男子在战斗中受伤。
造成冲突各方巨大损失的部分原因是引进新型武器,例如:机关枪和毒气战,以及军队领导未能对日益增长的机械化战争性质进行策略调整。 消耗战政策,特别是在西线,导致数十万士兵丧失生命。1916 年 7 月 1 日是单日伤亡人数最惨重的一天,仅仅在索姆河战役,英国军队的伤亡人数就达到 57,000 人。德国和俄罗斯是两个军队伤亡人数最多的国家:分别约为 1,773,700 人和 1,700,000 人。 法国损失了 16% 的机动部队,是与军队部署相关的最高死亡率。
官方机构从未对战争年代平民的损失进行认真计算,但专家估计,因战争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非战斗死亡人数多达1,300 万。战争结束时爆发了史上最致命的流感——“西班牙流感”,导致军人和平民死亡率达到顶峰。 在欧洲和小亚细亚,数百万的民众因冲突被迫背井离乡。财产和工业都遭受了灾难性的损失,尤其是在战况最惨烈的法国和比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