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经历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阿道夫·希特勒 (1889-1945年) 于 1889 年 4 月 20 日出生在上奥地利州的边境城镇布劳瑙 (Braunau am Inn)。1898 年,希特勒一家搬到了上奥地利州的首府林茨 (Linz)。希特勒的父亲希望他成为哈布斯堡王朝 (Habsburg) 的公务员,但希特勒想在艺术方面成就事业,为此与父亲有过激烈的抗争。 

1908 年 2 月至 1913 年 5 月期间,希特勒居住在维也纳,而后前往慕尼黑。在慕尼黑,他漂泊不定,靠画水彩画和素描度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希特勒找到新的生活方向,他参军入伍了。一战期间,他分别在 1916 年和 1918 年受过两次伤,被授予数枚奖章。

1918 年 10 月,希特勒在比利时伊普尔 (Ypres) 附近的一场芥子气袭击中短暂失明,之后被送往德国帕瑟瓦尔克 (Pasewalk) 的一家军医院。在治疗期间,1918 年 11 月 11 日德国投降的消息传到了他那里。1918 年 11 月出院后,希特勒返回慕尼黑。 

1919 年,希特勒加入巴伐利亚军事管理局情报处。该机构收集民间政党情报,并为军队提供反共“政治教育”。1919 年 8 月,作为课程教员的希特勒第一次进行了充满恶意的反犹演讲。一个月之后,他首次以文字发表了反犹种族主义思想,主张将犹太人赶出德国。

纳粹党领袖

1919 年 10 月,希特勒加入了纳粹党。1920 年,他协助制定了纳粹党的政治纲领,此纲领以反犹种族主义、民族扩张主义和反移民主义为基础。1921 年,希特勒成为了纳粹党的绝对领袖(Führer),纳粹党成员也在两年内激增至 5.5 万人,并得到了
准军事部队冲锋队(Sturmabteilung)4 千多人的支持。 

牢狱生涯

希特勒和纳粹党领导人拒绝参加魏玛政治选举,并试图推翻魏玛共和国的巴伐利亚州政府。 1923 年 11 月 9 日,啤酒馆政变爆发。政变失败后,慕尼黑法庭以叛国罪对希特勒和其他参与的头目进行了审判。希特勒利用审判的契机攻击议会民主制度,宣扬仇外的民族主义。他虽被判为有罪,但刑罚甚微,关押服刑一年后即获释放。希特勒利用在狱中的这段时间开始创作自传《我的奋斗》(Mein Kampf ),该书于 1926 年出版。在这本书中,他明确提出了以种族为基础的民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反犹主义的人类历史观。他主张对内独裁、对外军事扩张并攫取东部的“生存空间”(Lebensraum)。在这一生存空间里,德国人意欲清除东部的土著和“劣等”人口。

政治战略

希特勒竞选演说

出狱之后,希特勒重组并统一了纳粹党。他改变了纳粹党的政治战略,采取参与选举政治、针对新选民和已疏远的选民制定计划、为解决德国社会的固有冲突搭建桥梁等新策略。 

纳粹用精心包装的语言来映射潜在选民的恐惧和希望,他们的竞选目标是: 

  • 恢复国防能力
  • 恢复国家主权
  • 消灭共产主义
  • 推翻《凡尔赛和约
  • 消除外国人和犹太人在德国的政治和文化影响,扭转据称由其造成的道德沦丧
  • 促进经济繁荣,创造就业岗位

在 1928 年的全国议会选举中,纳粹党测试了这一战略,但只得到令其失望的 2.6% 选票。 

随着 1930 年经济大萧条的到来,纳粹的煽动开始在德国民众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当多数派联合政府在同年3月垮台时,三个代表中产阶级的政党援引紧急宪法条例,举办了议会特别选举,希望建立一个能永久排除社会民主党和左翼政治的执政多数派。这一尝试失败后, 1930 年至 1932 年,德国政府开始以总统令取代议会批准制进行执政。 

选举突破

纳粹党在1930 年的选举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是结合现代技术、现代政治市场调研及暴力恐吓的结果,而其领导人可以矢口否认。此外,纳粹党的年轻选民未受到与民主政府关系的影响,这也助其突破了选举障碍。纳粹党获得了近五分之一的民众选票,吸引了新选民、失业选民和已疏远的选民。

希特勒的演说铿锵有力,极具感染力,吸引了众多渴望变革的德国人。纳粹的号召力在 1931 年和 1932 年稳步增长,人们确信希特勒必将掌权并拯救国家于政治瘫痪、经济萧条、文化萎缩和共产主义之中。在参加1932 年春季的共和国总统选举后,希特勒及其代表的纳粹党又在同年7 月的大选中获得了 37.3% 的选票,纳粹党一跃成为德国最大的政党。1930 年之后,持续不断的竞选活动和带有政治动机的街头暴力使纳粹党成员人数暴涨。到了1932年,纳粹已有45 万党员、40 多万冲锋队员和5万多党卫军成员。 

德国总理

正式宣布成为总理后,阿道夫·希特勒随即离开莱赫绍夫旅馆 (Hotel Reichshof),德国人正在为此欢呼。

在 1932 年 11 月的议会选举中,纳粹党的得票率跌至 33.1 %。选票的减少削弱了希特勒的号召力,并在纳粹党内引发了一场政治和经济危机。德国前总理弗朗茨·冯·帕彭 (Franz von Papen)(执政时间:1932 年 6 月至 11 月)将希特勒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冯·帕彭认为,纳粹党选举失利会使他们更容易落入经验丰富但不被欢迎的保守派精英的控制,而他宁愿冒险由纳粹-德国民族主义政党联盟来执政,并由希特勒出任总理。1933 年 1 月初,冯·帕彭与希特勒及德国民族主义者达成协议,他劝说总统保罗·冯·兴登堡 (Paul von Hindenburg),使其认为德国没有其他选择了。无奈之下,冯·兴登堡于1933 年 1 月 30 日任命希特勒为总理。 

被任命为总理之后,阿道夫·希特勒开始为建立纳粹政权奠定基础。他抓住一切机会,
将德国转变为一个一党独裁的国家。 

1934 年 8 月,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去世。希特勒通过 1934 年 6 月 30 日的罗姆政变获得了军队的支持,随后废除了总统制,宣布自己为德国人民 (Volk) 的元首。所有
军人和公务员都必须重新宣誓效忠于元首希特勒。与此同时,希特勒则继续担任帝国总理(政府首脑)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