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卡迪什 (George Kadish)
乔治·卡迪什 (1910-1997) 偷偷记录了立陶宛科夫诺犹太人聚集区的生活。这些照片是大屠杀期间犹太人聚集区生活最重要的影像记录之一。
关键事实
-
1
战前,卡迪什在科夫诺的一所希伯来高中教授科学。
-
2
1941年,科夫诺的犹太人遭到了首次暴力攻击,这促使热心的业余摄影师卡迪什开始记录他们遭受的苦难。
-
3
他冒着巨大风险秘密记录犹太人聚集区的生活,有时甚至将相机藏在大衣下,透过钮孔偷偷拍摄。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乔治·卡迪什于1910年出生于立陶宛拉塞尼艾,原名兹维(希尔施)·卡杜什(Zvi (Hirsh) Kadushin)。在当地的希伯来语学校上学后,他举家迁至科夫诺。他就读于科夫诺郊区的阿列克索塔斯大学 (Aleksotas University) 工程学专业,为日后的教学生涯做准备,同时还加入了名为“贝塔尔 ”(Betar) 的右翼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战前的几年时间里,他在当地的一所希伯来语高中教授数学、科学和电子学。
卡迪什的业余爱好将对其与他人的生活产生最重大的影响。他开始培养对摄影的兴趣,着手自制相机,其中包括一款可以固定在裤腰带上的相机。
科夫诺犹太人聚集区
科夫诺犹太人聚集区被帕内留街(Paneriu Street)分隔为两个部分,分别称为“小”犹太人聚集区和“大”犹太人聚集区。各犹太人聚集区都被铁丝网围起来,并设专人严密看守。两个犹太人聚集区都极为拥挤,每个人的生活空间不足十平方英尺。德国还不断缩小犹太人聚集区的规模,迫使犹太人多次迁移。1941年10月4日,德国摧毁了小犹太人区,杀害了第九堡的几乎所有居民。当月末,即1941年10月29日,德国人发动了所谓的“大行动”(Great Action)。短短一天,他们便在第九堡射杀了9千2百名犹太人。
卡迪什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记录科夫诺犹太人聚集区的日常生活,以及1944 年他逃脱后犹太人聚集区最后时期的景象。这些照片是大屠杀期间犹太人聚集区生活最重要的影像记录之一。拍摄科夫诺犹太人聚集区的生活是一次极为大胆的冒险。德国当局严禁这种行为,与对待所有反叛行为一样,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杀死拍摄者。
在犹太人聚集区外悄悄获取胶卷并冲洗,其危险程度与在犹太人聚集区内使用隐藏相机拍照无异。卡迪什受命担任工程师,为科夫诺市的德国占领军修理X光机。一到城里,他就会寻找机会,以物易物换取胶卷和其他必要物资。他使用与冲洗X光胶片相同的化学物质,在德国军队医院冲洗底片,并成功将底片藏在拐杖中带出去。
卡迪什摄影肖像的主题多种多样,但他似乎对捕捉犹太人聚集区真实的日常生活瞬间尤为感兴趣。1941年6月,他目睹了最初一批大屠杀行动的残酷,拍摄了在一位被谋杀的犹太人的公寓门上用鲜血潦草地写着的意第绪语单词“复仇”(Nekoma)。
他手拿相机,在必要时通过大衣的纽孔拍摄,记录下犹太人因偷带食物而被立陶宛和德国守卫以搜寻的名义遭受羞辱和折磨、犹太人用雪橇或手推车将他们的物品从一处拖到另一处、犹太人被集中在强迫劳工队中等等。卡迪什还记录了在科夫诺犹太委员会(Ältestenrat)菜园以及学校、孤儿院和作坊中被监管的日常活动。除了描绘犹太人聚集区生活的恶劣条件外,他还以犹太人聚集区的内部者视角拍摄人像、街道的荒凉以及非正式即兴聚会的亲密。
卡迪什在犹太人聚集区内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记录了囚犯被驱逐到爱沙尼亚劳动营的场景。1944年7月,他从犹太人聚集区逃至河对岸,拍摄了该区被大清洗的景象。德国人撤退后,他返回犹太人聚集区,拍摄了这片废墟以及那些在最后时期通过四处躲藏幸存下来的小群体。
拯救藏品
卡迪什很早便意识到他的珍贵藏品有丢失之虞。他请求犹太人聚集区犹太高级警官耶胡达·祖波维茨 (Yehuda Zupowitz) 帮助,来藏匿他的底片和照片。祖波维茨从未透露过卡迪什的作品或其藏匿地点,即使在1944年3月27日的“警察行动”期间,祖波维茨亦是缄口不言,最终在此行动期间于第九堡监狱被折磨至死。卡迪什返回被摧毁的犹太人聚集区,取回了他的摄影底片。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后,卡迪什带着宝贵的纪录胶片离开立陶宛前往德国。在德国美占区,他为居住在流离失所者营地的幸存者展出了他的照片。在此以后,包括纽约犹太博物馆 (New York’s Jewish Museum) 在内的多家博物馆都正式展出了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