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签署《慕尼黑协定》和捷克割让苏台德区 (Sudetenland) 给德国之后,德国当局即把捷克的这些犹太居民从苏台德地区驱逐到捷克斯洛伐克。而捷克政府却对难民潮心存恐惧,拒绝接纳他们。犹太难民随后被迫扎营在临近捷克与德国边境附近,位于布鲁诺 (Bruno) 和布拉迪斯拉发 (Bratislava) 之间的无人之地。
查看此项1938 年 7 月 6-15 日,来自 32 个国家的代表们聚集在法国埃维昂 (Evian) 的皇家酒店,讨论犹太难民问题。难民不顾一切地逃离德国纳粹的迫害,但却无法获得许可迁入其他国家定居。埃维昂会议几乎没有改变任何与会国家的移民政策。主要国家(如美国、英国和法国)反对不加限制的移民政策,使得他们不打算采取正式行动以解决德国犹太难民问题的意图昭然若揭。
查看此项战后,大约 250,000 名主要来自东欧的犹太幸存者转移到难民营和西欧国家,目的是能到达巴勒斯坦,这即人们所熟知的“大逃亡”(Brihah)。当时,犹太难民是非法越境进入意大利,希望可以租船前往巴勒斯坦。但英国限制犹太移民进入巴勒斯坦并把“非法”移民驱逐到塞浦路斯的拘留营。
查看此项1946 年 7 月,波兰凯尔采 (Kielce) 发生了一场反犹暴动。42 名犹太人被杀死,另有大约 50 人受伤。这一事件促使无数的犹太人从波兰及中东欧其他国家大规模移民。该片断展示了犹太难民从这次暴动中幸存下来之后,等待离开波兰进入捷克斯洛伐克的情形。
查看此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军将数以百万计的流离失所者 (DP) 遣返回他们的祖国。但是,包括 250,000 多名犹太难民在内的数十万人们,却不能或不愿回去。大多数犹太难民更愿意离开欧洲前往巴勒斯坦或美国。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 (UNRRA) 把他们安置到盟军占领的德国和奥地利营地中,直至他们得到重新安置为止。在这里,犹太难民在营地里抚育他们的孩子,为最终移民到巴勒斯坦做准备。
查看此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军将数百万背井离乡的难民 (DP) 遣送回国。但是,包括 250,000 多名犹太难民在内的数十万人们,却不能或不愿回去。大多数犹太难民更愿意离开欧洲前往巴勒斯坦或美国。同盟国将他们安置在占领的位于德国的营地中,直至能够重新安置为止。在这里,犹太复国主义者抗议他们继续被限制在德国的蔡尔沙伊姆(Zeilsheim)难民营内。他们要求得到移居巴勒斯坦的允许。
查看此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盟军从德国遣返了数百万流离失所者 (DP)。剩下的 150 到 200 万人拒绝或无法返回战前的家园,其中既有犹太人,也有非犹太人。但移民限制政策使得这些难民不可能大规模地迁移到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他们仍停留在德国被占领区,等待被安置到其他国家。该资料片记录了在战后四年多,滞留在慕尼黑的流离失所者把自己的物品打包并登上飞机动身前往美国的情形。
查看此项We would like to thank Crown Family Philanthropies and the Abe and Ida Cooper Foundation for supporting the ongoing work to create content and resources for the Holocaust Encyclopedia. View the list of all don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