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 年到 1939 年期间,德国的犹太人遭受了逮捕、经济上的联合抵制、公民权和公民身份的丧失、受监禁于集中营、随意的暴力虐待、以及国家组织的“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暴动等种种暴行。犹太人以各种方式反抗纳粹的迫害。由于被迫与德国社会隔离开来,德国犹太人转而扩大他们自己的各种协会和社会组织。然而,面对日渐增加的压迫和身体暴力,许多犹太人逃离了德国。当时,要是诸如美国和英国这样的国家愿意接纳他们的话,可能会有更多的犹太人逃离德国而得以生存下来。
查看此项德国犹太难民处境艰难,他们在国内备受迫害,在国外不受欢迎,这一点可以通过轮船“圣·路易斯”号的航程得到印证。“圣·路易斯”号是德国的一艘远洋定期客轮,1939 年 5 月 13 日,带着大约 1,000 名犹太难民,启程离开德国。这些难民的目的地是古巴,但在他们到达之前,古巴政府撤回了对他们的登陆许可。1939 年 6 月,“圣·路易斯”号被迫返回欧洲。几经周折之后,英国、法国、比利时以及荷兰最终同意接收这些身陷困境的难民。1940 年德军占领西欧,此后,在纳粹实施意图谋杀欧洲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期间,“圣·路易斯”号上的许多乘客和其他已经进入这些国家的犹太难民还是被抓了。
查看此项在大多数欧洲德占区内,德国人设法围捕并驱逐犹太人到德占波兰境内的杀人中心。通过躲藏或逃离被德国控制的欧洲,一些犹太人幸免于难。一些起始于被占领的欧洲的逃亡路线通向交战国(如苏联)、中立国(如瑞士、西班牙、瑞典和土耳其),有些甚至通往德国的盟国(如德国占领以前的意大利和匈牙利)。在德国对苏联发动进攻后,100 多万苏联的犹太人向东逃亡,逃离前进中的德军。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设法从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境内的黑海各港口出发,抵达安全之地巴勒斯坦。
查看此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数十万犹太幸存者仍作为难民留置在营地里。在盟军占领的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盟军为那些等待离开欧洲的难民建立了这些营地。大多数犹太难民更愿意前往巴勒斯坦,但许多人也试图进入美国。他们决定在离开欧洲之前仍留在“难民营”。在 1946 年底,据估计,犹太难民有 250,000 名,其中有 185,000 名在德国,45,000 名在奥地利,另外 20,000 名在意大利。大多数犹太难民来自波兰,其中许多人在战争期间逃离德国进入苏联境内。其他犹太难民来自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罗马尼亚。
查看此项
We would like to thank Crown Family Philanthropies, Abe and Ida Cooper Foundation, the Claims Conference, EVZ, and BMF for supporting the ongoing work to create content and resources for the Holocaust Encyclopedia. View the list of donor acknowled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