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之夜
一场全国性暴动
Kristallnacht 字面上的意思是“水晶之夜”,通常也称为“碎玻璃之夜”。它指的是 1938 年 11 月 9 日和 10 日发生的反犹暴动。这起暴动遍及德国、附属的奥地利以及不久前被德国军队占领的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
水晶之夜名称的由来
水晶之夜这个名称源于暴动之后洒满德国街道两旁的玻璃碎片,而这些破碎的玻璃则来自暴动期间被劫掠和捣毁的教堂、房屋和犹太店铺的窗户。
恩斯特·冯·拉特遇刺
这起暴力事件主要是由纳粹党官员和冲锋队(Sturmabteilungen:字面意思为突击分队,但一般称为冲锋队)及希特勒青年团成员策动的。
事后,德国官员宣布水晶之夜是恩斯特·冯·拉特 (Ernst vom Rath) 遇刺事件引起的公众自发的情绪爆发。冯·拉特是一名德国驻巴黎大使馆官员。1938 年 11 月 7 日,一位 17 岁的波兰犹太人赫舍·格林斯潘 (Herschel Grynszpan) 枪杀了该名外交官。几天之前,德国当局将居住在德国的数千名波兰犹太人公民驱逐出境,格林斯潘收到消息,得知从 1911 年就居住于德国的父母也在其中。
格林斯潘的父母和其他被驱逐的波兰犹太人最初被拒绝进入祖国波兰。他们困在波兰和德国边境区域兹巴辛城 (Zbaszyn) 附近的一间难民营。已经在巴黎非法居留的格林斯潘绝望了,他显然是企图为家人的险境复仇,因此前往德国大使馆,枪击了指派协助大使的外交官员。
1938 年 11 月 9 日,冯·拉特在枪击两天后死去。这一天恰巧与国家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纪念日——1923 年“啤酒馆政变”纪念日。当时纳粹党领导人在慕尼黑聚集举行纪念活动,他们选择利用这一事件作为发动反犹暴行的借口。水晶之夜反犹暴动的主要策动人之一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 (Joseph Goebbels) 对召集起来的纳粹“老近卫军”提出,是“犹太世界”密谋实施了暗杀。他宣称,“元首已经决定… 党不应策划或组织示威游行,但是自发进行不会受到阻碍。”
11 月 9 日至 10 日
戈培尔的话似乎被理解为发起暴动的命令。在他的讲话结束后,聚集在一起的地区纳粹党领导人向地方机构发出了指令。11 月 9 日深夜到 10 日凌晨之间,德国多个地方开始爆发暴行。11 月 10 日凌晨 1:20,治安警察部队 (Sicherheitspolizei) 负责人莱因哈德·海德里希 (Reinhard Heydrichsent) 向多个辖区的国家警察和冲锋队总部和驻地发出一份紧急电报,其中包含了关于暴动的指示。德国及其附属领土各地的冲锋队和希特勒青年团部队加入了毁坏犹太人住宅和店铺的暴动。许多部队的成员穿着便服,以证明这场骚乱是“公众愤怒”的表现。
尽管这看上去像是一起自发的暴乱,并且德国各地的暴动都披上了群众的外衣,但海德里希的中央命令却给出了具体指示:“自发”暴动者不得采取任何会危及非犹太裔德国人生命或财产安全的措施;不得对外国人(即使是外国犹太人)进行暴力侵害;在捣毁犹太会堂和其他犹太社区财产之前需要先拿走所有犹太会堂档案,并将这些档案材料移交给保安处(Sicherheitsdienst,或 SD)。命令还指出,警方应在当地监狱可容纳的范围内逮捕尽可能多的犹太人,特别是年轻健康的男性。
毁坏犹太会堂和房屋建筑
暴徒摧毁了德国、奥地利和苏台德地区的 267 间犹太会堂。许多犹太会堂在民众和当地消防人员的眼皮底下燃烧了整整一夜,而消防人员接到命令,干预行动仅限于防止火焰蔓延到临近建筑。全国各地的冲锋队和希特勒青年团成员砸碎了大约 7,500 家犹太商铺的橱窗,将财物洗劫一空。在许多地区,犹太公墓成了特别的亵渎对象。
暴动在柏林和维也纳造成的破坏尤其巨大,这两地是德意志帝国最大的两个犹太社区所在地。冲锋队暴徒在街道上肆虐,袭击待在家中的犹太人,迫使他们遇到的犹太人公开作出羞辱的动作。尽管中央命令并未提及杀人,水晶之夜仍使至少 91 名犹太人在 11 月 9 日到 10 日之间丧生。这期间的警方记录载有大量强奸案件和暴乱事件后发生的自杀事件。
逮捕犹太男子
随着暴动的蔓延,党卫军和盖世太保(国家秘密警察)按照海德里希的指示,逮捕了多达 30,000 名犹太男子,并将其中大部分从地方监狱移交到达豪、布痕瓦尔德、萨克森豪森等集中营。
值得注意的是,水晶之夜标志着纳粹政权第一次只以种族为由对犹太人实施大规模监禁。数百人在集中营内因为遭受到残酷对待而丧生。接下来的三个月,大部分人获释,条件是他们必须开始迁出德国。实际上,水晶之夜的后果是接下来的几个月中犹太人被迫移民离开德国。
后果
暴乱的直接后果是许多德国领导人,例如赫尔曼·戈林,批评了反犹暴动导致的巨大物资损失,并指出如果不作干涉的话,德国保险公司 — 非犹太人所有的企业 — 就必须支付赔偿费用。尽管如此,戈林及其他纳粹党高层领导人决定利用这个机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将犹太人和他们认为是由犹太人造成的影响从德国经济环境中抹去。
德国政府发布了一项直接声明,宣称“犹太人”自己招致了这起暴动,并对德国犹太人社区处以 10 亿德国马克(按 1938 年汇率计算约为 4 亿美元)罚金。帝国政府没收了所有支付给店铺和住宅遭到洗劫或毁坏的犹太人的保险金,让犹太业主自行承担所有修理费用。
反犹法案
在接下来的几周,德国政府颁布了数十项旨在剥夺犹太人财产和谋生手段的法律和法规。这些法律中许多实施的是“雅利安化”政策 — 将犹太人拥有的企业和财产变为“雅利安人”所有,但通常只会支付其实际价值的一小部分。随后的法案则禁止已经没有资格在公共部门就业的犹太人从事私营部门的大部分职业。这些法案在将犹太人逐出公众生活方面又进了一步。德国教育官员开除了还在德国学校上学的犹太孩子。德国犹太人失去了持有驾驶执照或拥有汽车的权利。法案限制他们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犹太人不再能获准进入“德国”剧场、影院或音乐厅。
转折点
水晶之夜事件代表着国家社会主义反犹政策最为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历史学家们指出,暴动之后,反犹政策更加集中到党卫军的手中。此外,大部分德国民众对暴行的冷漠反应也向纳粹政权发出了这样的信号:德国公众可以接受更激进的措施。
纳粹政权扩大并加剧各种措施,企图在未来几年中将犹太人完全逐出德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最终纳粹政权走向了强迫移民政策,通过将犹太人口驱逐到“东方”,实现“无犹”(judenrein) 德国。
因此,水晶之夜象征着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最终引发了企图消灭欧洲犹太人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