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t with the title: "Die Nürnberger Gesetze." [Nuremberg Race Laws].

“雅利安化”

“雅利安化”(德语为 Arisierung)是指 1933年至1945年,纳粹德国将犹太人拥有的财产转移给非犹太人的过程。其目的是将犹太人拥有的经济企业转给“雅利安人”,即非犹太人。

“雅利安化”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  

  • 1933年到1938 年夏季:“自愿雅利安化”;
  • 1938年秋季到1945年纳粹政权垮台:“强制雅利安化”。

“自愿雅利安化”

在所谓“自愿雅利安化”阶段,纳粹德国鼓励已经面临经济和社会歧视的犹太商人,以大幅降价的方式出售他们在德国的企业。

1933年初,德国约有10万家犹太人企业。其中约有一半是小型零售店,主要经营服装或鞋类。其余则是大大小小的工厂或作坊,或是律师、医生和其他独立从业人士的办公室。

到1938年,纳粹的恐吓、宣传、抵制和立法手段共同作用,效果十分显著,这些犹太人拥有的企业中约有三分之二停业或出售给了非犹太人。犹太企业主往往迫切需要移民或出售濒临倒闭的企业,接受的售价仅为每家企业实际价值的20%或30%。

Members of the Storm Troopers (SA), with boycott signs, block the entrance to a Jewish-owned shop.

拿着抵制标语的冲锋队队员,堵在犹太商店门口。其中一个标语劝诫道:“德国人!保卫你们自己!不要购买犹太人的东西!”拍摄地点:德国柏林;拍摄时间:1933 年 4 月 1 日。

作者:
  •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College Park, MD

“强制雅利安化”

在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全国范围内的暴力迫害事件(“水晶之夜”)之后,“雅利安化”立即进入了第二阶段:强制将所有犹太人拥有的企业转让给非犹太人。

十一月大迫害之后,纳粹德国颁布了新的法规,禁止犹太人在德国国内从事大多数经济活动。纳粹政权为所有剩余的犹太人企业指定了非犹太受托人,负责监督企业主务必立即将企业出售给非犹太人。受托人为这项强制服务收取的费用通常仅略低于出售价格,并且由前犹太企业主支付。部分销售利润会交给由赫尔曼·戈林 (Hermann Göring) 领导的四年计划办公室,该办公室彼时正在为德国的战争做经济准备。  

启动大规模军备生产所需的资金部分,则是通过没收犹太人的财产和贵重物品筹集的。希望移民的德国犹太人被迫放弃了大部分财产。帝国政府对离开德国的犹太人了征收高昂的“逃亡税”。

此外,“水晶之夜”之后,戈林还对德国境内的犹太人处以十亿帝国马克 (RM) 的罚款。这实际上是对所有资产超过5千马克的犹太纳税人征收的直接个人税。政府还尽数没收了本应支付给犹太财产所有者的保险金,而这些财产所有者还要自行负责十一月大迫害之后的财产维修。在支付了这些罚款和额外税款后,剩余资金会被存入德国银行的冻结账户,由纳粹德国对这些账户进行严加监管。所有者每月只能提取固定的金额,仅够维持最低生活开支。

战争期间,纳粹德国没收了这些冻结账户中的剩余资金。因“最终解决方案”而被驱逐到东欧的犹太人的个人物品、财产和其他资产均被没收,这些资产通常被拿去拍卖,或者被直接分配给因盟军轰炸德国城市而失去财产的非犹太受害者。

影响

关于纳粹时期从德国犹太人手中夺走的财产总价值,目前尚无确切数字。但很明显,从德国移居国外的犹太人只能带走一小部分财产。那些在战争期间被驱逐出境的人失去了一切,其中大多数还失去了生命。

Thank you for supporting our work

We would like to thank Crown Family Philanthropies, Abe and Ida Cooper Foundation, the Claims Conference, EVZ, and BMF for supporting the ongoing work to create content and resources for the Holocaust Encyclopedia. View the list of all donors.

术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