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苏条约》
1939年8月,纳粹德国与苏联签订《德苏条约》(又译《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份条约为同年9月纳粹德国和苏联联合入侵波兰铺平了道路。该条约是两个意识形态死敌之间为了利益签订的权宜之计,它允许纳粹德国和苏联在东欧划分势力范围,同时承诺在10年内互不侵犯。然而,不到两年,希特勒就发动了对苏联的入侵。
关键事实
-
1
《德苏条约》通常被称《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Molotov-Ribbentrop Pact)。此外,它还被称为《纳粹-苏联条约》(Nazi-Soviet Pact) 或《希特勒-斯大林条约》(Hitler-Stalin Pact)。
-
2
在外交方面,该协议包括纳粹德国和苏联之间的10年互不侵犯条约;此外还涵盖了经济合作和领土扩张的条款。
-
3
《德苏条约》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铺平了道路。
《德苏条约》是纳粹德国和苏联于1939年8月23日签署的一项协议。该协议是由德国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 (Joachim von Ribbentrop) 和苏联外交部长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 (Vyacheslav Molotov) 谈判达成。该条约通常也被称为《德苏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纳粹-苏联条约》或《希特勒-斯大林条约》。
《德苏条约》由公开条款和秘密条款两部分组成。公开部分是指一项双方互不侵犯的条约,其中缔约双方承诺不向对方发起任何攻击。双方还进一步承诺,如果其中一方受到第三国的攻击,另一方不会向第三国提供任何形式的援助。此外,双方均同意不参与其他国家达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针对另一方的计划。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期为十年,如果双方均不提出终止协议,则该协议自动延长五年。
该条约的秘密部分是一项协定书,其中规定了苏联和德国各自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它承认爱沙尼亚 ( Estonia)、拉脱维亚 ( Latvia) 和比萨拉比亚 ( Bessarabia) 均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双方还同意沿纳雷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瓜分波兰。
《德苏条约》生效
《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生效后,德国不再担心苏联会军事干预,便于1939年9月1日入侵了波兰。1939年9月3日,英国和法国履行了其五个月前作出的保护波兰边境的承诺,向德国宣战。仅仅两周后,9月17日,苏联也从东面入侵了波兰。这些事件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
随后,德国和苏联开始接管双方在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条款中划定的势力范围。两国修改了议定书,将立陶宛和维尔纽斯市 ( Vilnius,即当时波兰的维尔诺市 ,Wilno)划定为苏联势力范围,并调整了两国在波兰划定的边界。1939年9月29日,德国和苏联瓜分了波兰。德国占领波兰西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并着手将西部省份并入德意志帝国;苏联则占领和吞并了波兰其他地区。
根据协议,苏联还吞并了其势力范围内的其他领土。1939年11月30日,苏联进攻芬兰。历经四个月的战争,苏联吞并了其边境沿线的芬兰领土,尤其是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附近的地区。1940年夏,苏联占领并合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还占领了罗马尼亚的北布科维纳省和比萨拉比亚省。
《德苏条约》终止
希特勒将《德苏互不侵犯条约》视为一种战术性的缓兵之计。他从未打算在十年内遵守该协议的条款。他的长远计划始终是进攻苏联,在其占领的领土上为德国人建立“生存空间”(Lebensraum)。但在采取这一行动之前,希特勒计划先征服波兰,再击败法国和英国。而互不侵犯条约正好使德国免受担心苏联进攻,在此期间发动这些过渡性战争,从而避免两线作战。
1940年7月,德国击败法国一个月后,希特勒下令准备对苏联开战。德国外交官则努力确保德国在欧洲东南部的侧翼安全。1940年11月,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加入轴心国联盟。1941年春,希特勒发动其欧洲盟友,以实施进攻苏联的计划。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签署了第 21 号指令(代号为“巴巴罗萨行动”),这是入侵苏联的首个作战命令。从作战计划开始,德国军队和警察当局就打算对他们眼中的苏联“犹太-布尔什维克”共产主义政府以及苏联公民,尤其是犹太人,发动一场歼灭战争。
1941年6 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此时距离双方签署《德苏条约》还不到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