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威辛
奥斯威辛集中营群是纳粹独裁政权建立的最大集中营群,由三个主营区构成,部署关押其中的囚犯进行强制劳动。 其中一个集中营区长久以来还被用作杀戮中心。 集中营地位于克拉科夫以西 37 英里处,靠近战前上西里西亚的德国与波兰边界,纳粹德国入侵和占领波兰之后,于 1939 年吞并了该地区。 党卫军当局在波兰奥斯威辛市附近建立了三个主营区: 建于 1940 年 5 月的奥斯威辛一号集中营、建于 1942 年初的奥斯威辛二号集中营(亦称为“奥斯威辛-比克瑙”),以及建于 1942 年 10 月的奥斯威辛三号集中营(亦称为奥斯威辛-莫诺维茨)。
奥斯威辛集中营群隶属于集中营督查部门。 直到 1942 年 3 月,集中营督查部门是党卫军总部的一个机构,而自 1941 年起,是党卫军行动总部的一个机构。 从 1942 年 3 月至奥斯威辛解放期间,督查部门隶属于党卫军经济-行政总部。
1943 年 11 月,党卫军下令奥斯威辛-比克瑙和奥斯威辛-莫诺维茨成为独立的集中营。 奥斯威辛一号集中营指挥官还是党卫军部队指派至奥斯威辛的党卫军卫戍区司令官,并且被视为三个主营区司令官的上级领导。 维护囚犯记录和负责囚犯劳动部署的党卫军办公室仍然设在奥斯威辛一号集中营并由其进行集中运营。 1944 年 11 月,奥斯威辛二号集中营与奥斯威辛一号集中营重新合为一体。
奥斯威辛集中营群指挥官: 1940 年 5 月至 1943 年 11月:党卫军鲁道夫·胡斯 (Rudolf Hoess) 中校;1943 年 11 月至 1944 年 5 月中旬:党卫军阿瑟·里贝汉舍尔 (Arthur Liebehenschel) 中校;1944 年 5 月中旬至 1945 年 1 月 27日:党卫军理查德·巴尔 (Richard Baer) 上校。 奥斯威辛-比克瑙独立设营期间(1943 年 11 月至 1944 年 11 月)任指挥官的有:党卫军弗里德利希·哈特延斯坦(Friedrich Hartjenstein)中校(1943 年 11 月至 1944 年 5 月中旬)和党卫军约瑟夫·克莱默(Josef Kremer)上尉(1944 年 5 月中旬至 11 月)。 1943 年 11 月至 1945 年 1 月,党卫军海因里希·施瓦茨(Heinrich Schwarz)上尉任莫诺维茨集中营指挥官。
奥斯威辛一号集中营
主营区奥斯威辛一号集中营是最早在波兰奥斯威辛附近建造的集中营。 1940 年 5 月,在市郊废弃的波兰军队炮兵兵营中开始施工。 党卫军当局不断部署囚犯进行强制劳动,以扩大营区的占地规模。 营区运营的第一年间,党卫军和警察清理了约 40 平方公里(15.44 平方英里)的区域作为“发展区”,留作专用的营区。 奥斯威辛集中营的首批囚犯包括由德国境内的萨克森豪森集中营转来的德国囚犯,他们作为刑事惯犯被关押在德国,以及通过达豪集中营来自罗兹和来自总督辖区(被德国占领的该部分波兰领土未被纳粹德国吞并,在行政上与德国东普鲁士相联,或被纳入德国占领下的苏联地区)克拉科夫地区的塔尔努夫的波兰政治囚犯。
与大多数德国集中营相似,建造奥斯威辛一号集中营旨在以下三个用途: 1)无限期地关押纳粹政权及在波兰的德国占领当局的真正敌人和所谓敌人;2)拥有可向党卫军所有的、建设相关的企业以及后期的武器和与战争相关的生产企业部署强迫劳动力的来源;及 3)用作从肉体上消灭特定的较小群组的场所,党卫军及警察当局决定对这些人处死以确保纳粹德国的安全。 如同许多集中营,奥斯威辛一号集中营也设有毒气室和焚尸炉。 首先,党卫军工程师在监狱的地下室里(11 区)建造了一个临时毒气室。 后来,在囚犯关押区外的一座独立的建筑内,建造了一个大型的、永久性毒气室作为原有的焚尸炉的一部分。
在奥斯威辛一号集中营,党卫军医生在 10 营区的医院内进行医学试验。 他们对婴儿、双胞胎和侏儒进行伪科学研究,并且对成年人施行强制性的绝育措施、阉割及气温试验。 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医生是党卫军上尉约瑟夫·门格勒医生。
在焚尸炉和医学试验营区之间立着了一面“黑墙”,党卫军守卫在那里处死了成千上万的囚犯。
奥斯威辛二号集中营
1941 年 10 月,开始在布热津卡外围建造奥斯威辛二号集中营,或奥斯威辛-比克瑙。 建在奥斯威辛地区附近的三个集中营中,奥斯威辛-比克瑙集中营的囚犯数量最多。 它由带刺的铁丝电网分为十几个区,如同奥斯威辛一号集中营,由党卫军守卫巡逻,在 1942 年之后包括党卫军领犬员。 集中营各区分别用于囚禁女人和男人、从德国、奥地利及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保护区驱逐来的罗姆人(吉普赛人)家庭营,以及从特莱西恩施塔特 (Theresienstadt) 隔都驱逐来的犹太家庭的家庭营。
奥斯威辛-比克瑙也设有杀戮中心。它在德国杀害欧洲犹太人的计划中起到了核心作用。 1941 年夏秋间,齐克隆 B 毒气作为屠杀手段被引入德国集中营体系。 9月,在奥斯威辛一号集中营,党卫军首次将齐克隆 B 毒气作为大规模屠杀工具进行测试。 试验的“成功”导致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群所有毒气室内采用齐克隆 B 毒气。 在比克瑙附近,党卫军最初将两间农舍改造用作毒气室。 一号“暂时性”毒气室于 1942 年 1 月投入使用,后来被拆除。 第二号暂时性毒气室自 1942 年 6 月起一直使用至 1944 年秋。 党卫军判定这些设施不适用于他们计划在奥斯威辛-比克瑙进行的毒气屠杀规模。从 1943 年 3 月至 6 月,共建造了四座大型焚尸炉,每座焚尸炉包含三个部分:脱衣区、大型毒气室以及焚尸炉。 党卫军在奥斯威辛-比克瑙的毒气屠杀一直持续至 1944 年 11 月。
遣送至奥斯威辛
火车从欧洲各个被德国或其同盟国所占领的国家纷至沓来,将大批犹太人运送至奥斯威辛-比克瑙。 从 1942 年到 1944 年夏末,大批犹太人被运送至此。 各国被驱逐人口细目表如下,所提供的是大概数字:匈牙利:42.6 万人;波兰:30 万人;法国:6.9 万人;荷兰:6 万人;希腊: 5.5 万人;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4.6 万人;斯洛伐克:2.7 万人;比利时:2.5 万人;南斯拉夫:1 万人;意大利:7,500 人;挪威: 690 人;其他(包括集中营): 3.4 万人。
随着匈牙利的驱逐行动,奥斯威辛-比克瑙作为德国屠杀欧洲犹太人的工具发挥了其最大的效用。 从 1944 年 4 月末至 7 月初,大约有 44 万名匈牙利犹太人被驱逐,其中大约有 42.6 万人被驱逐至奥斯威辛。 党卫军将其中大约 32 万人直接送进毒气室,并部署 11 万人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群进行强迫劳动。 党卫军当局在匈牙利犹太强迫劳工抵达奥斯威辛的几周内,将其中大多数人转移至德国境内和奥地利境内的其他集中营。
总共有接近 110 万名犹太人被驱逐至奥斯威辛。 党卫军和警察当局将大约 20 万名其他受害者驱逐至奥斯威辛,其中包括 14 万至15 万名非犹太波兰人,2.3 万名罗姆人和辛提人(吉卜赛人),1.5 万名苏联战俘以及 2.5万名其他国籍受害者(苏联平民、立陶宛人、捷克人、法国人、南斯拉夫人、德国人、奥地利人和意大利人)。
新到奥斯威辛-比克瑙营区的囚犯需要经过筛选。党卫军成员会判定其中大部分并不适用于强制劳动,并会立即将他们送入毒气室(被掩饰为洗浴设施以误导受害者)。 死于毒气杀戮的受害者的财物被查抄并在“加拿大”仓库进行分类以便运回德国。 “加拿大”象征着囚犯的财富。
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内,至少有 96 万名犹太人被杀害。其他受害者包括约 7.4 万名波兰人、2.1 万名罗姆人(吉普赛人)、1.5 万名苏联战俘和 1 万至 1.5 万名其他国籍(苏联平民、捷克、南斯拉夫、法国、德国和奥地利)的人。
1944 年 10 月 7 日,分派至奥斯威辛-比克瑙四号焚尸炉的数百名囚犯在知道自己将被屠杀之后起义。 起义期间,囚犯杀死了三名守卫,炸毁了焚尸炉及毗邻的毒气室。 囚犯使用的炸药是由一名被分配至附近一家军备厂进行强制劳动的犹太妇女偷偷带入营区的。 德国人镇压了起义并且几乎屠杀了所有参加抵抗的囚犯。 1945 年 1 月初,那位将炸药偷偷带入营区的犹太妇女被当众绞死。
然而,毒气行动持续至 1944 年 9 月,此时党卫军依照希姆莱的命令拆毁仍在运行的毒气室。 随着苏联于 1945 年 1 月进攻,党卫军摧毁了余下的毒气设施。
奥斯威辛三号集中营
奥斯威辛三号集中营,亦称为布纳-莫诺维茨,建立于 1942 年 10 月,用于关押将被遣往位于波兰城市莫诺维茨外围的布纳合成橡胶工厂进行强制劳动的囚犯。 1941 年春,德国大型企业集团法本化学工业公司在那里建立一家工厂,工厂管理人员打算利用集中营劳动力完成其生产合成橡胶和燃料的计划。法本化学工业公司向奥斯威辛三号集中营提供了超过七亿马克(在 1942 年约合 140 万美元)的资金。 从 1941 年 5 月截止到 1942 年 10 月,党卫军开始通过步行,后来乘火车将奥斯威辛一号集中营囚犯送往“布纳拘留营”。 在 1942 年秋建成奥斯威辛三号集中营之后,调配至布纳的囚犯就居住在奥斯威辛三号集中营。
针对那些所谓违反德国强制推行的劳动纪律的非犹太囚犯,奥斯威辛三号集中营还设有所谓的劳动教育营。
奥斯威辛子营地
1942 年至 1944 年间,奥斯威辛的党卫军当局建立了 39座子营地, 其中有些营地设在官方指定的“发展”区内,包括布迪(Budy)、拉伊斯科(Rajsko)、切霍维采(Tschechowitz)、哈尔门泽(Harmense)和巴比茨(Babitz)。 其他子营地,例如:布莱赫哈默尔(Blechhammer)、格利维采(Gliwice)、阿尔特哈默尔(Althammer)、福尔斯滕格鲁伯(Fürstengrube)、劳拉胡伊特(Laurahuette)及艾因特拉赫特胡伊特(Eintrachthuette),均位于上西里西亚北部和维斯杜拉河的西部。 有些子营地坐落在摩拉维亚,如 弗洛伊登塔尔(Freudental)和布尔诺(Brno)。 一般而言,生产或加工农产品的子营地在行政上隶属于奥斯威辛-比克瑙;而部署囚犯进行工业或军工产品生产,或进行冶金挖掘(如:采煤、采石工作)的子营地在行政上隶属于奥斯威辛-莫诺维茨。 在 1943 年 11 月之后,正式确定这种部门分工的行政管理职责。
奥斯威辛关押者从事大型农场工作,包括在拉伊斯科的试验性农业站。 他们还被迫在煤矿、石矿、渔场工作,以及特别是在诸如归属党卫军的德国装备工厂(建立于 1941年)等军工企业工作。 囚犯定期接受筛选。如果党卫军判断他们的体力或生病不足以继续工作,将会把他们运往奥斯威辛-比克瑙并杀害。
从奥斯威辛一号集中营挑选出的囚犯经过登记并在左臂刺上识别号码, 然后被送到主营区或包括子营区在内的集中营群的其他营地进行强制劳动。
奥斯威辛集中营的解放
1945 年 1 月中旬,随着苏联军队迫近奥斯威辛集中营群,党卫军开始撤离奥斯威辛及其子营地。 党卫军部队迫使近 6 万名囚犯向奥斯威辛集中营系统以西进发。 在死亡之旅开始之前的几天,在营区有数千人被屠杀。 数万名囚犯,大多数是犹太人,要么被迫向西北行进 55 公里(约 30 英里)至格利维采,成为在上西里西亚东部的子营地(例如:俾斯麦胡伊特[Bismarckhuette]、阿尔特哈默尔及兴登堡)的囚犯,要么被迫向西行进 63 公里(约 35 英里)至上西里西亚西部的罗斯劳 (Loslau),成为奥斯威辛集中营南部的子营地(例如:亚维绍维采[Jawischowitz]、切霍维采和高雷绍[Golleschau])的犯人。如有任何人落在后面,或无力行进,纳粹党卫军守卫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射杀。 囚犯还在行进途中饱受寒冷天气、饥饿和恶劣环境的折磨。 仅仅在前往格利维采的途中,就有至少 3,000 名囚犯死亡;以至于在此次从奥斯威辛集中营及子营地清空迁移中有多达 1.5 万名囚犯死亡。
抵达格利维采和沃济斯瓦夫(Wodzislaw)之后,囚犯们登上没有暖气的货运列车,转运至德国境内的集中营,主要是浮生堡 (Flossenbuerg)、萨克森豪森 、格罗斯-罗森 (Gross-Rosen)、布痕瓦尔德、达豪以及奥地利境内的毛特豪森 (Mauthausen) 集中营。 列车行进了几天。 没有食物、水、遮蔽物或毯子,许多囚犯死于运送途中。
1945 年 1 月末,党卫军和警官强迫 4,000 囚犯步行撤离奥斯威辛-莫诺维茨集中营的子营地 Blechhammer。 在向格罗斯-罗森 (Gross-Rosen) 集中营行进的途中,党卫军屠杀了大约 800 名囚犯。 党卫军军官还杀害了至多 200 名由于疾病或试图隐藏并留在布莱赫哈默尔(Blechhammer)的囚犯。 在短暂的延迟后,党卫军将大约 3,000 名布莱赫哈默尔集中营囚犯从格罗斯-罗森集中营运送至德国境内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
1945 年 1 月27 日,苏联军队进入了奥斯威辛集中营、比克瑙集中营和莫诺维茨集中营并解放了大约 7 千名囚犯,发现他们都处在疾病缠身或行将就木的状态中。 据估计,在 1940 年至 1945年间,党卫军和警察将至少 130 万人驱逐至奥斯威辛集中营群。 集中营当局屠杀了其中 110 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