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查迫害对象
1939 年,德国政府举行全国性的人口普查。普查人员记录每个人的年龄、性别、住址、职业、宗教信仰和婚姻状况,他们也第一次列出了种族,并且一直追踪到祖父辈。随后由数千名职员将这些信息记录在穿孔编码卡片中。
这种卡片由一种叫霍勒利特(Hollerith)的机器进行分类和计算,霍勒利特是现代计算机的雏形。德裔美国工程师赫尔曼·霍勒利特(Herman Hollerith)于 1884 年发明了 霍勒利特计算机。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美国政府和大多数欧洲政府使用这种机器处理人口普查数据。德国人使用的霍勒利特计算机由一家美国公司在德国的分部开发。这家公司就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IBM)。
1939 年人口普查的信息帮助纳粹官员阿道夫·艾希曼 (Adolf Eichmann) 建立了“犹太人登记名册”,它包含德国所有犹太人的详细信息。该登记名册还记录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西部苏台德地区的犹太人姓名。德军分别于 1938 年和 1939 年占领了上述两个国家和地区,使其成为第三帝国(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纳粹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和政策开始向德国境外延伸。
在纳粹统治下,本应有益的技术和信息却沦为搜查迫害对象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