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玻璃之夜”
1938年11月9日至10日晚,纳粹政权于纳粹德国掀起了一股暴力反犹浪潮,史称“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 或“碎玻璃之夜”。暴行结束后,商店橱窗破碎的玻璃布满街道,事件因此而得名。
这场暴行本应看起来像是一场非计划的、针对犹太人的怒火的爆发。但实际上,纳粹头目是在阿道夫·希特勒的支持下积极谋划该行动。11月9日晚,他们命令纳粹党准军事组织(党卫军、冲锋队和希特勒青年团)成员袭击犹太社区。
当晚与接下来的几天里,这些有备而来的纳粹团体对纳粹德国犹太人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破坏。纳粹烧毁了数百座犹太教堂,损毁了数千家犹太企业,砸碎了无数商店玻璃,还破坏了犹太公墓和房屋。纳粹头目告诉警察和消防队无视这些袭击。因此,警察没有保护犹太人及其财产,消防队也没有扑灭犹太教堂的火焰。水晶之夜当晚及事后,有数百位犹太人丧生。
次日早晨,纳粹政权命令警察对约3万名德国犹太人实施逮捕。但这些人没有犯下任何罪行,警察逮捕他们,仅仅因为他们是犹太人。这些犹太犯人被运往达豪、布痕瓦尔德等集中营。逮捕行动让犹太家庭和社区深感震惊和恐惧。在这些犯人家属能证明他们有离境计划的情况下,纳粹当局释放了其中一部分人,但剩余的则在这些集中营里遇害。
“碎玻璃之夜”对于德国犹太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此之后,许多犹太人得出结论:他们在纳粹德国没有未来。
重要日期
1938年11月7日
“水晶之夜”的导火索
赫舍·格林斯潘暗杀恩斯特·冯·拉特。格林斯潘是一名居住在巴黎的17岁波兰裔德国犹太人,冯·拉特则是德国驻巴黎大使馆的一名德国外交官。纳粹政权将格林斯潘的父母从德国驱逐到波兰,显而易见,出于对父母命运的绝望,格林斯潘铤而走险。纳粹利用这起暗杀事件煽动反犹情绪,他们声称格林斯潘并非单独行动,而是一个犹太人反对德国的更大阴谋的组成部分。11月9日,在冯·拉特去世后,纳粹头目以该阴谋论为借口,发动了水晶之夜。
1938年11 月9日
约瑟夫·戈培尔策划“水晶之夜”
全德国的纳粹党头目在慕尼黑聚首,纪念“啤酒馆暴动”(Beer Hall Putsch)。“啤酒馆暴动”是阿道夫·希特勒在1923年尝试夺取德国政权的一次失败行动。在集会期间,纳粹头目们听闻冯·拉特伤重去世。作为回应,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发表了煽动性的反犹演说。在希特勒的许可下,戈培尔呼吁袭击德国犹太社区。在演说之后,纳粹官员联络各自负责的地区,以传达戈培尔的指示,从而导致了如今被称为“水晶之夜”或“碎玻璃之夜”的暴行。
1938年11月15日
美国谴责“水晶之夜”
美国新闻报纸的头条纷纷谴责“水晶之夜”暴行。在1938年11月1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公开谴责此次反犹袭击。在一份官方声明中,他写道:“我自己几乎不能相信,在一个20世纪的文明社会中,竟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此后,罗斯福总统召回了美国驻德国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