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精英的作用
对犹太人和其他群体的迫害并不仅仅是希特勒和其他纳粹狂热分子所为。纳粹领导人要求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积极的帮助或配合,而这些专业人士往往并不是信念坚定的纳粹分子。这些专业人士也不乏商界领袖。
商界领袖以只关注利润,尤其是企业的生存,他们是迫害犹太人的帮凶,积极协助或纵容了解雇犹太人的董事和员工,对犹太人拥有的企业进行“雅利安化”,并在战争期间使用劳工。
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工商企业的领导人也参与了对犹太人的种族迫害。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德国经济的“雅利安化”、没收犹太人资产以及在战争期间使用强制劳工方面发挥了作用。
起初,德国各大银行和企业会在某些情况下抵制“雅利安化”,这通常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包括希望留住有技术的员工。但到了1937年,大多数银行和企业都遵守了要求解雇犹太管理者、董事会成员和员工的纳粹法律;一些大型银行和公司将部分犹太管理者安排到国外的分支机构;大银行还参与了大型犹太企业或进出口公司的“雅利安化”过程,处理财产转移事宜。
但并非所有银行都肆无忌惮,这说明银行业仍保留一定的回旋余地。银行担心“雅利安化”之后的银行和其他企业落入弱者手中,并不总是将财产转让给出价最低的人,一些犹太业主也因此得到了更公平的补偿。无论如何,相比许多德国人在商业领域对犹太人的成见,追求最大利润的动力或企业的长期实力及生存,往往是银行更重要的考量。
战争期间,一些特定的私营公司通过使用强制劳工成为大屠杀的帮凶。大约五十万犹太人因强制劳动而丧生。德国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法本公司(I.G.Farben)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附近经营一家合成燃料和橡胶工厂,雇用了多达3万5千名囚犯,至少2万7千人死于恶劣环境,其中大多数是犹太人。雨果-施耐德公司(Hugo Scheider)在德占波兰的一家弹药厂使用强制劳工。而曾在斯卡日斯科-卡缅纳(Skarzysko-Kamienna )工厂工作的2万5千名犹太人中,约五分之四死于有害健康的工作环境。
其他德国企业也生产屠杀过程的所需产品,例如德固赛公司(Degussa)生产的杀虫剂“齐克隆B”(Zyklon B )和托普夫-索内公司(Topf & Söhne)生产的火葬场焚尸炉。战后,这些企业的负责人试图与这些罪行撇清关系,声称自己对产品的用途毫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