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的领土侵略:德奥合并
整个1930 年代,纳粹德国都奉行侵略性的外交政策,并在1939年9月于欧洲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达到顶峰。二战前和战时的领土扩张最终导致数百万犹太人处于德国的控制之下。1938年3月11日至13日,纳粹德国吞并了邻国奥地利,这一事件称为“德奥合并”(Anschluss)。
关键事实
-
1
德奥合并是纳粹德国政权的第一次领土侵略和扩张行动。
-
2
德奥合并在德国和奥地利受到广泛欢迎。
-
3
德奥合并导致爆发了针对奥地利犹太人的公开暴行。
1938年3月11日至13日,纳粹德国吞并了邻国奥地利。这一事件被称为“德奥合并”。“Anschluss”是德语单词,意思为“连接”或“加入”。
纳粹吞并奥地利的行为违反了《凡尔赛条约》(Treaty of Versailles) 和《圣日耳曼条约》(Treaty of Saint-Germain)。这些条约明文禁止奥地利与德国的统一。德奥合并体现了纳粹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秩序的蔑视,这也是纳粹德国的第一次领土扩张行动。
其他欧洲列强并未惩罚纳粹违反国际条约的行为。他们对德奥合并的接受是一次重大的绥靖行动,这使得阿道夫·希特勒得以继续推行其扩张政策而不受制约。
德奥合并彻底改变了奥地利。几乎在一夜之间,奥地利不复存在。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奥地利和德国的纳粹在奥地利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执行了“纳粹化”措施。许多奥地利人积极参与这一行动。德奥合并之后,奥地利人迫害本国犹太人,他们不仅执行纳粹政策,还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针对欧洲犹太人的大屠杀。
德奥合并并非不可避免,奥地利的迅速纳粹化也并非必然。然而,某些历史因素和事件推动了这一进程。
奥地利的德意志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奥地利约有650万人口,多数奥地利人认为自己属于德意志民族。
此时,还有数百万认为自己是德意志人的民众生活在德国境外。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生活在曾隶属奥匈帝国 (Austro-Hungarian Empire) 的地区。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奥匈帝国解体,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新的国家,其中包括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这些国家居住有数百万人口,他们认同自己是德意志人,并将德语作为主要语言。
1920年代,许多奥地利人认为,如果没有此前奥匈帝国所占领的土地,他们的国家便在经济上无法生存。一些奥地利人希望通过恢复某种形式的帝国政权来解决此问题。另一些人则希望奥地利与德国统一。将奥地利与德国进行合并的想法并非首次,关于奥地利在德意志民族国家中所扮演角色的探讨和辩论可以追溯到19世纪。
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和平条约明确禁止德国与奥地利合并。欧洲领导人担心,如果德国与奥地利统一,其势力会过于庞大和强劲。随后签订的国际金融协议也要求奥地利继续保持独立于德国。
阿道夫·希特勒针对奥地利的计划
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想要重新绘制一战后的欧洲版图。希特勒和纳粹认为战后的国际边境线既不公平,也不合法。他们声称德意志人被剥夺了自我决定权。重新划定欧洲的边界可让纳粹实现两大主要目标:
- 将所有德意志人统一纳入纳粹德国帝国;
- 在东欧夺取 “生存空间”(Lebensraum)。
吞并奥地利将帮助纳粹实现第一个目标。
阿道夫·希特勒在早期作品和演讲中,都表达了对德奥统一的渴望。《纳粹党纲领》(1920年)第一条写道:
“我们要求所有德意志人在民族自决权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 (Großdeutschland)。”
希特勒在其自传和政治专著《我的奋斗》(Mein Kampf) 开篇就提出了对奥地利和德国未来关系的设想。他写道:
“…(德国和奥地利的)统一是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完成的终生任务!德奥必须回归伟大的德意志祖国……同样血统的人应当身处于同一个(德意志)帝国。”
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作为总理,他一心促成奥德合并。然而,对于实现希特勒的外交政策目标,德国并未立即做好军事和外交准备。首先,希特勒和其他纳粹领导人致力于建立纳粹独裁政权。而在幕后,纳粹头目则几乎一上台就开始策划领土扩张和欧洲战争。
奥地利纳粹运动的兴起和影响
希特勒计划通过奥地利纳粹党实现对奥地利的掌控。但是,在1920 年代末和1930年代初,奥地利纳粹党软弱无能、四分五裂,无法发挥作用。在与希特勒及其德国同僚的关系上,奥地利纳粹党成员的意见不一。但到1931年,大部分奥地利纳粹党人都承认希特勒的领袖地位。而希特勒则任命了一名德国纳粹,使奥地利纳粹党与自己站在同一阵线。
1931年至1932年,随着希特勒在德国的声望不断上升,奥地利纳粹获得了众多支持者。1933年1月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后,支持奥地利纳粹的情况在奥地利更为显著。
多年来,奥地利政治一直充斥着内斗和政治暴力。1933年纳粹的崛起进一步破坏了局势的稳定。奥地利总理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 (Engelbert Dollfuss) 抓住这一时机,将奥地利从民主共和国转变为一个受其控制的右翼独裁政权。这一政权被称为企业国家 (Ständestaat),它也被称为奥地利法西斯国家或陶尔斐斯-许士尼格 (Dollfuss-Schuschnigg) 政权。陶尔斐斯政府通过外交,与法西斯主义的意大利和独裁主义的匈牙利结盟。
像他的盟友一样,总理陶尔斐斯也致力于粉碎奥地利的政治左派。然而,陶尔斐斯和奥地利法西斯并非等同于纳粹。
1933年,在奥地利的纳粹恐怖运动
从1933年5月开始,奥地利纳粹发动了一场宣传和恐怖运动。这项运动得到了德国的鼓励和资助。纳粹的目标是制造陶尔斐斯政权无能的假象,借此削弱其政权。他们举行破坏性的抗议活动,与政敌和警察发生斗殴。奥地利纳粹还在公共场所和犹太人企业引爆炸药和催泪弹。
德国人声称,奥地利政府以不公平方式对待奥地利纳粹。1933年5月底,德国政府宣布对奥地利实施经济制裁。这项制裁被称为“1000 马克关税”,它要求德国人支付 1000 马克的关税,才能前往奥地利旅游。此举严重损害了高度依赖德国游客的奥地利旅游业。
面对纳粹恐怖主义,奥地利政府努力维护自身政权,维护奥地利的主权。1933年6月,为回应纳粹的一次致命炸弹袭击事件,陶尔斐斯政权取缔了奥地利纳粹党及其附属机构。纳粹运动在奥地利被列为非法行为。
但奥地利纳粹继续在奥地利境内开展非法活动。许多人乐于寻找各种方法破坏禁令。此外,数千名奥地利纳粹越过边境逃往德国。在德国,他们组建了一个准军事组织,被称为奥地利军团 (Österreichische Legion)。德国纳粹为该军团提供军事化训练,使其成为奥德边境上一支具有威胁性的军事力量。
1934年7月,奥地利的纳粹政变失败
1934年7月25日,奥地利纳粹企图推翻奥地利政府。维也纳党卫军 (Vienna SS) 的成员控制了奥地利总理府,当时内阁正在那里开会。在此过程中,密谋者枪杀了陶尔斐斯总理。其他密谋者控制了维也纳的国家广播电台,提前宣布了政变。在维也纳之外,其他奥地利纳粹也在进行试图推翻政府的叛乱。
然而,多数奥地利人仍然忠于政府。奥地利军队和警察部队迅速赶来,击败了叛乱分子。此次政变行动失败。意大利独裁者贝尼托·墨索里尼 (Benito Mussolini) 为了捍卫奥地利的主权,向奥意边境派兵。墨索里尼是陶尔斐斯的朋友兼盟友,他对这次未遂政变和暗杀事件感到愤慨。奥地利成为意大利人和德国人之间争论的焦点。
现在已经可以清楚了解到的是,希特勒下令发动这次政变,下令时间可能是1934年6月的某一天。由希特勒任命的奥地利纳粹运动头目西奥多·哈比希 (Theodor Habicht)与奥地利纳粹分子一起策划了这场叛乱。
政变失败后,希特勒否认参与其中。纳粹政权谎称这是奥地利纳粹运动实施的一个流氓计划。此次阴谋的结果表明,纳粹必须等待时机才能控制奥地利。他们愿意放慢行动计划,以换取成功的结果。
陶尔斐斯逝世后,库尔特·冯·许士尼格 (Kurt von Schuschnigg) 接任奥地利总理,延续了上任总理的许多独裁政策。奥地利政府逮捕了数千名奥地利纳粹,包括一些叛乱同谋。
奥地利的外交孤立
政变失败后,奥德关系引发了国际关注。意大利墨索里尼尤其关注,他最初将奥地利视为意大利和纳粹德国之间的缓冲地带。但法西斯意大利和纳粹德国在1935年至1936年间逐渐拉近关系。墨索里尼开始向许士尼格施压,要求其与德国人合作。
到1937年至1938年冬,奥地利发现自己在外交上孤立无缘,独自面临着日益咄咄逼人的纳粹德国。国际社会对维持奥地利的独立兴趣不大。当时,法国和英国都认为奥德的合并不可避免。陶尔斐斯政权在1934年2月对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人的残酷镇压并未为他们在英国和法国等国赢得诸多盟友,甚至墨索里尼也不再是奥地利独立的可靠保障。
终章的序幕:1938年2月,贝希特斯加登协议
1938年2月12日,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前往会见希特勒。许士尼格希望讨论奥地利和德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但希特勒准备全面控制奥地利,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其中包括:
- 奥地利的外交和军事政策与德国协调一致;
- 任命奥地利纳粹阿图尔·赛斯-英夸特 (Arthur Seyss-Inquart) 负责治安和安全事务;
- 赦免被奥地利政府关押的奥地利纳粹分子。
希特勒利用几位德国将军在场的机会恐吓许士尼格。许士尼格最终让步,并签署了协议。这份协议以签署地所在的城镇命名,被称为“贝希特斯加登协议”(Berchtesgaden Agreement)。此协议破坏了奥地利的主权和独立。
维护奥地利独立的最后努力
3月9日,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最后一次试图维护奥地利的独立。他要求举行全民公决(公民投票),全民公决定于 1938年3月13日星期日举行。
全民公决要求选民支持或拒绝以下关于奥地利独立的号召:
“为了一个自由和德意志、独立和社会的奥地利,为了一个基督教和团结的奥地利!为了和平、工作以及所有信奉民族和祖国之人的平等。”
第二天,敦促选民支持奥地利独立的宣传随处可见,甚至街道和人行道上都画满了宣传。许士尼格希望借助全民公决,向国际社会表明奥地利人希望保持独立的决心。他预计选举结果将是65%的人支持独立,35%的人反对。
全民公决激怒了希特勒,他决定采取最终行动。
时间线:1938年3月11日至13日,德奥合并
1938年3月,德奥合并,历时三天。尽管多年来,奥地利饱受纳粹的威胁已经是一个明显的事实,但人民仍对德奥合并感到震惊和措手不及。
1938年3月11日,星期五
3月11日,希特勒向奥地利政府发出了一系列最后通牒:
- 许士尼格总理必须取消全民公决;
- 许士尼格必须辞去总理职务;
- 奥地利总统威廉·米克拉斯 (Wilhelm Miklas) 必须任命奥地利纳粹阿图尔·赛斯-英夸特为奥地利新任总理。
如果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德国军队将会入侵奥地利。许士尼格作出了让步。当晚,奥地利广播电台宣布取消即将举行的奥地利独立全民公决。
此后不久,晚上7时47分,许士尼格总理通过广播,向奥地利全国发表讲话。迫于德国施压,他宣布辞任。许士尼格指示奥地利人和奥地利军队,如果德国军队入侵,不要抵抗。他不愿因争取奥地利独立而引发战争或流血。
许士尼格辞任几分钟后,街上出现了纳粹所用的万字饰臂章和旗帜。奥地利纳粹现在可以放手攻击其政治对手和犹太人,而无需担心后果。他们在政府大楼夺取了政权,并占领了街道举行火炬游行、高呼口号和向希特勒致敬。
奥地利纳粹不费一枪一弹就轻松占领了这个国家。
极度惊恐的犹太人、左翼分子和许士尼格支持者设法逃离奥地利。他们奔向本国边境,希望在边境关闭之前到达。一些人设法成功逃脱,但多数人被困在了急速纳粹化的奥地利。许士尼格也被软禁在了维也纳。
1938年3月12日,星期六
3 月 12 日午夜刚过,奥地利总统威廉·米克拉斯迫于无奈,答应了希特勒的最后一项要求。他任命赛斯-英夸特为新一届奥地利总理。而后,赛斯-英夸特宣布成立由奥地利纳粹组成的新内阁。这是纳粹德国的外部压力所带来的国内权力更迭,但这对希特勒来说仍然不够。
尽管奥地利人已对希特勒的所有要求都作出了让步,德国军队还是在凌晨 5 点左右越过了边境。他们没有遭到武装抵抗,而是得到了欢呼和鲜花。而希特勒在前往林茨 (Linz) 和维也纳的途中,也受到了奥利地人的热情欢迎。
1938年3月13日,星期日
3 月 13 日,奥地利纳粹总理赛斯-英夸特签署了“奥地利与德国统一”法案 (“Wiedervereinigung Österreichs mit dem Deutschen Reich”)。
这个法案中的“统一”一词使用不当,因为奥地利从未是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所以这项法案有时也被称为“德奥合并法案”,表明纳粹德国正式吞并奥地利。此法律为德奥合并提供了合法性。
奥地利不再是一个独立国家,而成为纳粹德国的一个省(州)。纳粹意图抹去奥地利独立身份的所有痕迹。在纳粹德国,奥地利最初被赋予一个新的名字:奥斯特马克 (Ostmark)。德语中,奥地利名为Österreich(现在也是),意为“东方帝国”。通过改名,纳粹将奥地利从帝国降级为省。随后的行政重组导致了更多名称和边界发生变化。1942年,纳粹政权正式将该地区称为阿尔卑斯山和多瑙河区 (Alpen- und Donau-Reichsgaue)。
法律还要求就奥地利与纳粹德国的合并问题进行新一轮的全民公决。新一轮的全民公决定于4月10日举行。
德奥合并期间的反犹主义暴力
对于奥地利约20万犹太人来说,德奥合并标志着一个可怕的转折点。
从3月11日晚上开始的几周内,全国各地都发生了类似屠杀的暴力事件。奥地利纳粹和其他人员殴打、攻击和羞辱犹太人。他们强迫犹太人打扫公共厕所,进行侮辱性的活动,尤其针对有信仰宗教的犹太人。所谓的“擦洗聚会”(“Reibpartien”),最为臭名昭著。纳粹强迫维也纳的犹太人清理城市街道,使其遭到人群的奚落和嘲弄。纳粹还特别强迫犹太人清除此前被取消的许士尼格在全民公决中提出的支持独立的政治标语。
不久之后,奥地利犹太人就受到了纳粹德国歧视犹太人的法律的影响和限制。许多人决定设法离开奥地利,维也纳各领事馆门口都排起了长队。
纳粹宣传和德奥合并
纳粹庆祝德奥合并,称其实现了德意志人民的天命。他们在各类演讲和宣传活动中颂扬德奥合并。
最著名的一次活动发生于3月15日,希特勒在维也纳中心的一个大型广场——英雄广场 (Heldenplatz)面向人群发表讲话。在演讲中,他极力赞扬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德国新闻片和报纸上出现了参与人群的报道影片和照片,其目的在于展示奥地利人对待德奥合并的热情,从而为其非法接管其他国家的行为作辩解。希特勒回到柏林时,人们视他为英雄。
4月10日的全民公决是另一次宣传时机。为支持此次投票,纳粹发动宣传攻势,笼络并鼓动奥地利各大机构和领导人。其中包括不愿接受纳粹运动的两大选区的代表,即奥地利工人阶级和天主教会。全民公决的结果看似约有99%的奥地利人希望并入纳粹德国。但事实上,有30万至40万的奥地利公民被禁止参与全民公决。这些被排除在外的人包括奥地利犹太人、罗姆人以及纳粹的政治反对派。
奥地利拥护德奥合并
许多奥地利人帮助实现了本国的纳粹化进程:例如奥地利公务员、士兵和警察宣誓效忠于阿道夫·希特勒。他们在公共庆典中宣誓,通常伴有游行活动。各个组织和机构采纳纳粹思想,执行纳粹政策。许多组织和机构驱逐了犹太成员,或者解雇犹太雇员。
最有可能抵抗纳粹的政治团体是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但这两个党派已被陶尔斐斯-许士尼格政权所镇压。这些政治运动的许多成员都已流亡国外,留在奥地利的纳粹反对者则会面临纳粹党卫军(Nazi SS)和警察系统的严刑拷打。纳粹很快在奥地利设立了盖世太保(Gestapo)办事处,以抓捕政治异见者。
德奥合并作为希特勒占领欧洲的第一步
德奥合并是纳粹政权的第一次领土侵略和扩张行动,也是其外交政策的分水岭。国际社会并未尝试干预或制止德奥合并,也未惩罚纳粹德国违反国际条约的行为。因此,德奥合并是国际社会绥靖阿道夫·希特勒的侵略外交政策最早和最重要的示例之一。
德国吞并奥地利标志着对一战后国际秩序的严重破坏。仅仅6个月后,纳粹德国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Sudetenland) 就制造了一场危机。1938年9月,来自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领导人在慕尼黑与希特勒会面,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为了安抚希特勒,他们将该地区割让给纳粹德国,条件是德国不得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其他地方。
1939年3月,纳粹德国违反这一协议,占领了包括布拉格 (Prague) 在内的捷克领土。1939年9月,纳粹德国入侵波兰,这一领土侵略和扩张行为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脚注
-
Footnote reference1.
奥匈帝国又称哈布斯堡帝国(Habsburg Empire)(以皇室命名),其统治的领土远超如今奥地利的领土范围。此帝国是数百万德意志人及其他民族人民的家园,包括克罗地亚人、捷克人、匈牙利人、意大利人、波兰人、斯洛伐克人、斯洛文尼亚人、乌克兰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