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犹主义
反犹主义意为对犹太人的偏见或仇恨。1933 至 1945 年间,纳粹德国及其帮凶实施了由国家支持的大屠杀行动,对欧洲犹太人进行大规模的迫害和谋杀,这就是历史上最极端的一次反犹主义行动。1879 年,一位名叫威廉·马尔(Wilhelm Marr)的新闻记者最先提出了反犹主义这一说法,意为憎恨犹太人,并对十八、十九世纪自由的、无狭隘偏见的国际政治观点(经常涉及到犹太人)采取敌视态度。遭受攻击的政治观点包括:公民权利平等、民主宪政、自由贸易、社会主义、金融资本主义以及和平主义。
但是,在当时和反犹主义这一术语产生之前便已经出现过了对犹太人的仇视。历史上最常见的反犹主义行为便是反犹迫害和针对犹太人的暴动,而这些暴行经常是得到了政府当局的支持。反犹迫害通常是由有关血祭诽谤 -- 讹传犹太人使用基督教儿童的血举行宗教仪式 -- 引发的。
而到了现代,反犹主义者的意识形态中又加入了一个政治维度。十九世纪的最后三年,反犹政治团体在德国、法国和奥地利成立。例如《犹太贤士议定书》(Protocols of the Elders of Zion)的出版为国际犹太阴谋论这一欺骗性理论提供了支持。民族主义是政治反犹主义的重要构成部分,它的拥护者经常胡乱指责犹太人为不忠诚的公民。
十九世纪的排外运动“voelkisch 运动”(民族运动),由德国哲学家、学者和艺术家发起,他们认为犹太人的精神与大日耳曼至上主义格格不入,甚至形成了犹太人“不是德国人”的思想。种族人类学理论家还为这种思想提供了伪科学支持。由阿道夫·希特勒 1919 年领导建立的纳粹党,在政治上诠释了种族主义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纳粹党是通过散播反犹理论而获得大众支持的。数百万人购买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Mein Kampf),他在书中公然鼓吹要消灭德国的犹太人。
1933 年纳粹党执政后,下令进行反犹的经济抵制、分批烧毁图书并颁布歧视性的反犹法律。1935 年,纽伦堡法案 (Nuremberg Laws) 根据“血统”在种族上定义犹太人,将所有人区分为所谓的“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最终使得种族分级合法化。1938 年 11 月 9 日晚,纳粹毁坏了德国和奥地利境内的犹太会堂和犹太人商店的橱窗(也就是被称为“水晶之夜”的反犹暴动)。此次事件标志着对对犹太人大迫害时期的来临,种族灭绝成为这一时期纳粹反犹主义的唯一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