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线战场:德国对苏联的战争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及其盟国入侵苏联。他们迅速攻下苏联大片领土,德军对苏联及其人民发动“歼灭战”,杀害了数百万平民。然而,苏联军队最终将德军击退,最后于 1945 年春攻占了柏林。苏德战场通常被称为“东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战场。
关键事实
-
1
阿道夫·希特勒一直计划摧毁苏联,并在苏联领土上建立德国人民的“生存空间”。
-
2
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一场“歼灭战”,旨在杀害数百万平民。纳粹的“最终解决方案”政策始于在东线后方有计划地屠杀犹太人。
-
3
纳粹德国在东线的战斗和损失使其难以抵抗盟军在意大利和法国的行动,最终导致其彻底溃败。
苏联 (USSR)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USSR) 于1922年正式成立。它通常被称为苏联,是一个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共产主义独裁政权。二战期间,苏联由独裁者约瑟夫·斯大林统治。
苏联是俄罗斯帝国崩溃和俄罗斯内战 (1917–1922) 的产物。1917年2月,一场人民革命推翻了俄国沙皇的统治,帝国政权被临时政府所取代。在这场革命后,1917年10月又爆发政变,弗拉基米尔·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夺取了政权。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更名为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政变引发内战,俄国共产党控制了原俄罗斯帝国的大部分地区。苏联领土包括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国。
苏联积极寻求以国际工人阶级的名义煽动世界共产主义革命。世界上几乎每个工业化国家都出现了共产主义运动。其中许多运动都有赖于当时唯一的共产主义国家苏联的领导。共产党人的目标是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所有民族、社会和经济差异,同时还试图废除宗教制度。由于不能指望社会中有权贵会自愿放弃控制权,共产党人主张进行暴力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和欧洲一些其他国家发生了共产主义的暴力起义。因此,苏联在全世界都被视为严重威胁,特别对宗教组织、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成员,以及自由民主支持者、资本家、民族主义者和法西斯主义者而言。
纳粹世界观中的苏联
自德国纳粹运动兴起以来,苏联就被描绘成一个必有一战的敌人。纳粹对苏联的看法源于纳粹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三个理念:
- 希特勒将苏联的土地视为德国人注定的“生存空间”(Lebensraum)。他认为德国必须征服这些土地,以供德国人在此繁衍生息,这样德意志“种族”才能赢得种族生存的持久战。
- 纳粹认为,犹太人创造了布尔什维克共产主义,并利用它来统治世界。因此,他们经常将共产主义称为“犹太-布尔什维克主义”。纳粹认为征服苏联是摧毁犹太人在世界上影响力的必要步骤。
- 纳粹坚信苏联的斯拉夫人和其他族群属于劣等民族,本质上是德意志“种族”的敌人。
在纳粹统治的前六年,纳粹宣传恶毒攻击苏联。私下里,希特勒也一再谈到过未来的冲突。尽管如此,纳粹德国在1939年开始实行与苏联合作的临时战略政策。这种暂时的逆转反映了希特勒的战术决定,即在德国摧毁波兰并击败英国和法国的同时,确保德国东翼的安全。
苏德关系,1939–1941 年
1939年夏,日本帝国主义和苏联在中国东北地区不宣而战。同年8月,斯大林对德国提出的条约表示欢迎。和希特勒一样,斯大林也希望避免卷入两线作战。此外,他还希望德国、英国和法国之间的战争会削弱三国实力,使其更容易受到苏联指挥和支持的共产主义起义的影响。
1939年8月23日,纳粹德国和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该协议也被称为《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以谈判的两位外交部长的名字命名)。条约分为了公开和秘密条款两部分。公开部分是指互不侵犯条约,双方承诺在十年内不向对方发起任何攻击。而在秘密协议中,缔约双方将东欧划分为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并且同意瓜分波兰。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德国得以在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而不必担心苏联干预。两天后,英国和法国履行其五个月前保护波兰边界的承诺,向德国宣战。这些事件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根据该条约的秘密协定书,苏军于1939年秋占领并吞并了波兰东部。1939年11月30日,苏联进攻芬兰。战争历时四个月,苏联最终吞并了芬兰边境地区,特别是列宁格勒(圣彼得堡)附近。1940年夏,苏联占领并吞并了波罗的海诸国,还攻占了罗马尼亚的北布科维纳省和比萨拉比亚省。
德国准备进攻
到了1940年7月,德国已经占领丹麦、挪威、比利时和荷兰,同时还击败了法国。尽管英国仍在坚持战斗,但希特勒认为征服苏联的时机已经到来。希特勒和他的军事将领相信德国能迅速击败苏联,在欧洲大陆立于不败之地。
德国外交官则努力确保德国在东南欧的关系。1940年11月,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加入了德意轴心国联盟。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签署了第21号指令(代号“巴巴罗萨行动 ”)。这是入侵苏联的首个作战命令。1941年春,希特勒让其东欧盟友加入侵略计划。
德国入侵苏联
希特勒和他的军事顾问将“巴巴罗萨行动”策划为一场闪电战,目的是在几周内击溃苏联红军。入侵原定于5月开始,但最终推迟了一个月,以便德国能够通过先征服希腊和南斯拉夫,来确保其南翼安全。
1941年6月22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后不到两年,德军便入侵了苏联控制的领土。“巴巴罗萨行动”被认为是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行动。包括300多万德国士兵在内的三个集团军群很快与德国盟友(芬兰、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斯洛伐克和克罗地亚)的50多万人军队会师。他们从北部波罗的海至南部黑海的广袤战线上袭击苏联。
数月来,斯大林始终拒绝听从英美对于德国即将入侵苏联的警告。因此,德国实现了几乎全面的战术奇袭,苏联军队一开始在战争中节节败退。数百万苏联士兵被包围,他们被切断补给和增援,最终被迫投降。经过短短三周的战斗,希特勒和他的军事顾问确信,对苏联的彻底胜利就在眼前。
歼灭战
希特勒和德军将对苏作战视为一场“歼灭战”,既针对“犹太-布尔什维克”的共产主义政府,也针对苏联人民,尤其是犹太人。德国国防军(德国武装军队)领导人指示士兵们,可以无视保护平民的战争规则,“毫不留情”地对付所有敌人。
德国的战争策划者决定,德军将以土地为生,而不是从德国内部获得攻击。他们知道,这一政策将致数千万苏联平民饿死。
为了报复抵抗行为,德国国防军对苏联平民实施集体惩罚,常常烧毁整个村庄并屠杀村民。
东线后方的大规模枪杀
为了准备歼灭战,德国陆军最高司令部 (Oberkommando des Heeres, OKH) 和帝国安全总局 (Reichssicherheitshauptamt, RSHA) 的官员协商一致,部署党卫军特别行动队大规模枪杀犹太人、共产党人和其他被认为对德国在苏联领土上建立长久统治有危害的人。特别行动队是安全警察 (Sicherheitspolizei, Sipo) 和安全局 (Sicherheitsdienst, SD) 的特种部队。他们通常被称为“流动屠杀分队”,在前线后方执行任务。在德国国防军和当地辅助部队的支持下,到1941年底,特别行动队与党卫军和警察的其他部队枪杀了超过50万平民。其中大多数受害者是犹太男子、妇女和儿童。入侵苏联期间对犹太人的系统性大规模屠杀,标志着纳粹德国消灭欧洲犹太人“最终解决方案”政策的开始。
大规模屠杀苏联战俘
德国的歼灭政策对象也包括投降的苏联士兵。德国国防军将数百万苏联战俘关押在临时集中营,那里几乎没有住所、食物和水。饥饿和流行病很快夺走了战俘的生命。德国国防军将数十万苏联战俘移交给党卫军,党卫军处决了这些苏联战俘,或在集中营里使其劳作致死。到1942年2月,入侵开始后不到8个月,已有200万苏联士兵死于德军的监禁。
前线的停滞
1941年9月初,德军已经攻入北部的列宁格勒。他们占领了中部的斯摩棱斯克和南部的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12月初,德军部队抵达莫斯科郊区。但随着冬季来临,德国的军事推进停滞不前。
经过数月的战役,德军已经精疲力竭。由于预计苏联会迅速崩溃,德国的战争策划者没有将冬季作战的军队装备考虑在内。此外,德军的快速推进导致部队超出了补给线,而由于距离遥远(莫斯科位于柏林以东约1千英里),补给线十分脆弱。
1941年12月,苏联对前线中央发动了大规模反击,将德军从莫斯科击退,混乱的德军开始撤退。德军随后击退了苏军在前线北部和南部区域的进攻,但他们耗费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稳定了斯摩棱斯克市以东的战线。之后,两军都重新集结,计划再次发动进攻。
尽管闪电战未能实现其目标,但德国领导人仍然坚信苏联即将崩溃。他们认为,苏联几乎耗尽了所有资源。此外,他们认定,心怀不满的苏联人民不会愿意为了斯大林政权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事实上,在被德国国防军占领的领土上,一些人起初把德国人当作解放者来欢迎。
但在1941年至1942年冬季,苏联向东撤离工厂,并且大规模增产飞机、坦克和其他武器。英美两国也通过运送物资以表支持。与此同时,德国的大屠杀政策证实了斯大林的观点,即苏联人民的生存取决于能否击退德国侵略者。此外,撤退的红军士兵也会被苏联秘密警察(NKVD) 处死。面对要么投降并饿死在德国集中营,要么撤退被行刑队枪决的选择,苏联士兵通常宁愿战斗至死。
东部战线,1942–1944 年
1942-1943 年
1942年夏,德国及其盟国向苏联南部和东南部发动大规模进攻,目标是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工业中心和高加索油田。德军将领认为,夺取油田将重创苏联的战争行动,并确保德国和意大利有足够燃料在各条战线和海上继续进攻。对希特勒而言,夺取这座以约瑟夫·斯大林命名的城市将是一次心理上和战略层面的重大胜利。
到1942年9月,德国的军事进展达到顶峰,西至法国,东到伏尔加河,北至挪威的北极圈,南到北非,德国一直称霸欧洲。在发动二战后的三年里,德国在重大军事行动上还未尝一败。
随后的11月,战局出现了两个重大逆转。11月8日,当德军以为即将攻取斯大林格勒时,英美军队在北非登陆。为此,希特勒从东部战线调集了军队、武器和飞机。11月19日,苏军对试图征服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和罗马尼亚军队发动了大规模反攻。在不到一周内,苏军便包围了敌人,包括整个德国第六集团军。随后双方又激战两月,都伤亡惨重。幸存的德国士兵在1943年1月31日至2月2日期间相继投降。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战败和25万士兵的死亡或被俘,震惊了德国民众,动摇了他们对德国会赢得战争的信心。东线战役耗费了德国的大量人力和武器,与此同时,西线盟军的轰炸行动也削弱了德国重整军队的能力,德国城市变为一片废墟。
1943-1944 年
1943年7月,德军在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再度发起大规模进攻。此时的苏军对德军的计划了如指掌,仅用几天便击败德军。与此同时,西线的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迫使德国派兵在新战线上作战。自此,德军开始在东线节节败退,再也没能继续进攻。
到1943年底,苏联军队已将德军赶出了乌克兰大部分地区、几乎整个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东部。1944年6月,西线的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后不久,苏军又一次发起大规模进攻。在此次成功的战役中,红军控制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其余地区、波罗的海国家的大部分地区及波兰东部。到1944年8月,苏军越过德国边境进入了东普鲁士(当时位于波兰和立陶宛之间的德国省份)。
德国投降
1945年1月,苏军发动新一轮攻势,抵达了德国本土的奥得河,距离柏林仅约100英里。
1945年4月中旬,苏军对纳粹德国发起了最后的总攻。苏军于4月13日占领维也纳,并于4月21日包围柏林。4月25日,苏联先遣巡逻队在德国中部易北河畔的托尔高与美军会师,有效地将德国一分为二。在柏林街头激战一周多后,苏军抵达了希特勒的中央指挥部地堡附近。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身亡。1945年5月2日,柏林向苏军投降。
1945年5月8日和9日,德军分别在西部和东部无条件投降。5月9日,苏军进入布拉格,这是最后一个仍被德军占领的大城市。西方盟国宣布1945年5月8日为欧洲胜利日(V-E 日)。
在纳粹德国东线战斗和死亡的人数超过了二战中所有其他战役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