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前德国的犹太人
根据 1933 年 6 月的人口普查,德国犹太人口约为 50 万。当时德国总人口大约 6700 万,犹太人比例不到 1%。与一般的普查方法不同,纳粹在 1935 年的纽伦堡法案 (Nuremberg Laws) 中制定了种族主义标准,其后续条例规定根据祖父辈的宗教信仰来判别一个人是否为犹太人。据此,纳粹政府将数千名已改信其他宗教的人归为犹太人,其中甚至包括罗马天主教神父、修女以及新教牧师,仅仅因为他们的祖父辈有犹太裔。
80% 的德国犹太人(大约 40 万)拥有德国国籍。剩下的犹太人多数是波兰公民,他们出生在德国,也一直在德国居住。
总体来说,大约 70% 的德国犹太人居住在城市。50% 的犹太人居住在德国最大的 10 座城市内,包括柏林(约 160,000 人)、法兰克福(约 26,000 人)、布雷斯劳(约 20,000 人)、汉堡(约 17,000 人)、科隆(约 15,000 人)、汉诺威(约 13,000 人)和莱比锡(约 12,000 人)。
关键日期
1933 年 4 月 1 日
在全国范围内抵制犹太人经营的产业
上午十点,冲锋队 (SA) 和党卫军(纳粹政权的精英卫队)成员站在德国各地犹太人拥有的产业门前,告诉公众这些产业是犹太人经营的。商店的橱窗上被涂抹了“Jude”字样(“Jude”在德语里指犹太人),并在门上画着黄黑相间的“大卫之星”。纳粹不仅张贴反犹标记,还喊反犹口号。在一些城镇,冲锋队喊着反犹口号、唱着纳粹党歌曲在街道上游行。在另一些城市,在抵制的同时还发生了暴乱,一名犹太律师被杀害。抵制活动一直持续到午夜。地区性的有组织抵制活动在整个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持续。
1935 年 9 月 15 日
颁布纽伦堡法案
在纳粹党的年度集会上宣布了这项新法案,犹太人沦为二等公民,失去了大部分政治权利。此外,犹太人被禁止与“日尔曼或相关血统”的人通婚或发生性行为。触犯上述规定的行为被称为“种族败坏”,将构成犯罪。纽伦堡法案将“犹太人”定义为拥有三个或四个犹太裔祖父辈或者自己信仰犹太教的人。据此,纳粹政府将数千名已改信其他宗教的人归为犹太人,仅仅因为他们的祖父辈是犹太裔,其中甚至包括罗马天主教神父、修女以及新教牧师。
1938 年 11 月 9 日
“水晶之夜”:全国性暴乱
为报复一名犹太青年在巴黎刺杀德国外交官恩斯特·冯·拉特 (Ernst vom Rath),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 戈培尔 (Joseph Goebbels) 向慕尼黑的纳粹党徒发表了言辞激烈的演说;这些党徒聚集起来举行“啤酒馆政变”(Beer Hall Putsch) 周年纪念。该政变发动于 1923 年,最终以失败告终,它是希特勒第一次尝试夺取政权的行动。这次演说标志着纳粹冲锋队、党卫军和其他纳粹党组织(如希特勒青年团等)开始有组织地攻击犹太人家庭、产业和宗教场所。尽管纳粹官员后来将这次暴乱描绘为民众因愤怒而自发的行动,但事实上参与暴乱的民众并不多。反犹暴力活动一直持续到 11 月 10 日清晨,后来称为“水晶之夜”。至少 91 名犹太人被杀害,3 万多人被逮捕并关押到集中营。此次暴乱后,“雅利安化”(将犹太人产业转交给“雅利安人”)的进程加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