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group of young German boys view "Der Stuermer," "Die Woche," and other propaganda posters that are posted on a fence in Berlin, Germany, 1937.

纳粹宣传

纳粹有效地利用宣传在民主制度下赢得了数百万德国人的支持,在独裁统治下,则进一步推动了迫害、战争以及最终实施的种族灭绝。纳粹宣传中使用的刻板印象和图像并非全新,对于目标受众来说早已耳熟能详。

关键事实

  • 1

    纳粹非常擅长宣传,他们使用成熟的广告技巧和当时最新的技术手段来传播其信息。

  • 2

    阿道夫·希特勒一上台便成立了“国民教育与宣传部” (Ministry of Public Enlightenment and Propaganda),以影响德国的公共舆论和行为。

  • 3

    纳粹宣传在推动对欧洲犹太人的迫害并最终致其灭绝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煽动了仇恨,助长了对犹太人命运漠不关心的氛围。

1924年,阿道夫·希特勒写道,宣传的

任务不是在利于敌人的情况下,客观地研究真理,然后以学术公正的态度将其呈现给大众;它的任务是始终如一、毫不动摇地为我们自身的权利服务。

传播纳粹理念

Nazi propaganda often portrayed Jews as engaged in a conspiracy to provoke war.

纳粹宣传经常将犹太人描绘成挑起战争的阴谋家。在这里,一名刻板形象的犹太人在幕后阴谋控制由英国、美国、苏联旗帜所代表的盟国力量。标题是“强敌背后的犹太人。” 1942 年左右。

作者:
  • U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courtesy of Helmut Eschwege

在纳粹于1933年掌权后不久,希特勒成立了由约瑟夫·戈培尔领导的“国民教育与宣传部”。该部门的目标是确保纳粹信息通过艺术、音乐、戏剧、电影、书籍、广播、教材以及新闻等渠道进行有效传播。

纳粹宣传针对不同的受众。德国人会被提醒要与外敌和犹太人的颠覆活动作斗争。在针对犹太人的立法或行政措施实施前,宣传活动营造了一种容忍对犹太人施暴的氛围,尤其是在1935年(9月《纽伦堡种族法》出台之前)和1938年(“水晶之夜后一连串反犹经济立法前)。宣传还鼓励民众对即将实施的反犹措施保持被动和接受态度,因为这些措施表面上描绘了纳粹政府正在介入并“恢复秩序”的情景。

关于东欧国家(如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德裔人群实际感知到的歧视,也成为纳粹宣传的主题。这些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德国为代价获得了新的领土。这种宣传旨在激发德裔民众的政治忠诚度和所谓的“种族意识”。同时,它还试图误导外国政府(包括欧洲列强)认为纳粹德国提出的领土让步和吞并要求是合理且公正的。

在德国入侵苏联后,纳粹宣传向国内民众以及占领区的士兵、警察和非德国辅助部队传播信息,强调苏联共产主义与欧洲犹太人的联系,将德国描述为对抗“犹太—布尔什维克威胁”的“西方”文化捍卫者,并描绘了一幅如若苏联赢得战争将带来何种后果的末日景象。1943年2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惨败后,此类宣传变得更为显著。这些宣传主题可能在促使纳粹、非纳粹德国人及其当地同伙战斗到最后一刻方面发挥了作用。

电影的作用

电影在传播种族反犹主义、德国军力的优越性以及纳粹意识形态定义的敌人的邪恶本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纳粹电影把犹太人描绘成渗透到雅利安社会中“次等人”生物。例如,弗里茨·希普勒 (Fritz Hippler) 执导的《永恒的犹太人》(The Eternal Jew)(1940年)将犹太人描绘成流浪的文化寄生虫,被性和金钱所驱使。一些电影则极力赞美希特勒和国家社会主义运动,例如由莱妮·里芬斯塔尔 (Leni Riefenstahl) 执导的《意志的胜利》(The Triumph of the Will)(1935年)。里芬斯塔尔的另外两部作品《民族的节日》(Festival of the Nations) 和《美的节日》(Festival of Beauty)(1938年),描绘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盛况,宣传了纳粹政权在奥运会上取得成功所带来的民族自豪感。

报纸的作用

德国的报纸,尤其是《冲锋报》(Der Stürmer),刊登了使用反犹主义绘画来展现犹太人的漫画。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拉开序幕。此后,纳粹政权利用宣传手段,向德国平民和士兵灌输观念,称犹太人不仅是次等人,还是德意志帝国的危险敌人。该政权旨在争取民众支持或至少默许将犹太人永久迁出德国人定居地区的政策。

A German couple reads an outdoor display of the antisemitic newspaper "Der Stuermer" ("The Attacker").

一对德国夫妇正在阅读反犹报纸《冲锋报》(Der Stürmer) 的户外展示。摄于德国,1935年。

作者:
  • Nederlands Instituut voor Oorlogsdocumentatie

掩盖暴行和大规模屠杀

在实施“最终解决方案”(即大规模屠杀欧洲犹太人)的过程中,各屠杀中心的党卫军官员强迫大屠杀的受害者维持必要的欺骗行为,以确保尽可能顺利地将犹太人从德国和欧洲的德占区驱逐出去。集中营和屠杀中心的军官迫使囚犯(其中许多人很快就会死在毒气室里)给家里寄明信片,声称他们受到了良好待遇,生活条件很好。在此,集中营当局利用宣传来掩盖暴行和大规模屠杀。

1944年6月,德国安全警察允许一个国际红十字会代表团访问位于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今捷克共和国)的特雷津 (Theresienstadt) 集中营和犹太人聚集区。纳粹党卫军和警察于1941年11月建立了特雷津集中营,作为德意志帝国对内宣传的工具。该集中营和犹太人聚集区被用来向德国人展示,为何将德国和奥地利的犹太人(包括老年人、残疾退伍军人以及当地知名艺术家和音乐家)遣送到“东方”进行“劳动”,以消除国民的困惑。为了准备1944年的访问,犹太人聚集区实施了一项“美化”计划。在访问之后,保护国境内的党卫军官员利用犹太人聚集区的囚犯制作了一部电影,以呈现特雷津的犹太“居民”据称所享受的良好待遇。拍摄完成后,党卫军官员将大部分“演员”驱逐到奥斯维辛-比克瑙屠杀中心。

动员民众

纳粹政权有效地利用宣传来动员德国民众支持其发动的征服战争,直到政权垮台。纳粹宣传同样极大地鼓动了对欧洲犹太人和纳粹政权其他受害者实施大规模屠杀的施暴者。宣传的另一个作用就是确保了其他数百万作为旁观者的民众在种族迫害和大规模屠杀时持默许态度。

Thank you for supporting our work

We would like to thank Crown Family Philanthropies, Abe and Ida Cooper Foundation, the Claims Conference, EVZ, and BMF for supporting the ongoing work to create content and resources for the Holocaust Encyclopedia. View the list of all donors.

术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