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tish prime minister Neville Chamberlain (left), German chancellor Adolf Hitler (center), and French premier Edouard Daladier (right) ...

英国对希特勒和纳粹德国推行绥靖政策

绥靖是一种外交策略,其核心是为避免战争而向外国侵略势力做出让步。人们最常将这种策略与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1937年至1940年在任)联系起来。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针对纳粹德国推行绥靖政策。如今,绥靖政策通常被认为是失败的,因其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关键事实

  • 1

    绥靖是一种务实的策略,它反映了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内部问题和外交理念。

  • 2

    《慕尼黑协定》(Munich Agreement) 是绥靖政策最著名的例子。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于1938年签署此协定。

  • 3

    该外交策略并未阻止阿道夫·希特勒及纳粹分子,他们决意要征服领土和发动战争。

绥靖是一种外交策略,其核心是为避免战争而向外国侵略势力做出让步。绥靖政策最著名的例子是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针对纳粹德国推行的外交政策。在公众的记忆中,绥靖政策主要与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1937年至1940年在任)有关。然而,针对纳粹德国的绥靖政策也是英国前任首相詹姆士·拉姆齐·麦克唐纳(James Ramsay MacDonald,1929年至1935年在任)和斯坦利·鲍德温(Stanley Baldwin,1935年至1937年在任)实施的政策。 

20世纪30年代,英国领导人为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推行绥靖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 给欧洲带去了沉重的灾难,造成数百万人死亡。战争期间的惨痛损失导致英国在心理、经济和军事上都没有为欧洲的二次战争做好准备。

考虑到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其针对纳粹的政策就显得十分重要。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英国即使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世界列强之一。大英帝国当时统治着全球百分之二十五的人口。此外,1930 年代,全球百分之二十的地域都在英国的控制之下。

纳粹对欧洲和平的威胁  

作为纳粹德国领导人,阿道夫·希特勒(1933年至1945年在任)奉行侵略性的外交政策,无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确立的国际边界和协议。 

纳粹企图通过推翻《凡尔赛条约》(Treaty of Versailles) 恢复德国的大国地位。该条约试图限制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它要求德国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负责,强迫德国支付战争赔款。条约还削减了德国领土,限制了德国军队的规模。纳粹计划重建德国军队并夺回失去的领土。然而,希特勒和纳粹的目标远不止推翻《凡尔赛条约》这么简单。他们希望将所有德国人集结到一个纳粹帝国,并通过在东欧获得“生存空间”(Lebensraum) 来实现扩张。

到1933年,希特勒的外交思想已从他的演讲和著作中清晰可见。只是,在纳粹政权的最初几年,他试图摆出和平领袖的姿态。  

英国对纳粹外交思想的认知 

1933年,英国政府意识到希特勒关于外交政策和战争的想法。同年4月,英国驻德国大使向伦敦发回了一份电报。这封电报总结了希特勒的政治论述和自传《我的奋斗》(Mein Kampf)。这份报告清楚地表明了希特勒利用战争和军事力量重新绘制欧洲版图的意图。 

英国官员不确定是否要认真对待希特勒的宣言,也不知道如何回应。部分官员猜测,希特勒承担起执政责任后,其优先考虑的问题会发生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张伯伦认为英国政府可以真诚地与希特勒谈判。张伯伦希望,通过安抚希特勒(即同意他的一些要求),纳粹就不会诉诸战争。 

其他人则警告道,按照正常的国际外交标准,希特勒是不可信任的。这些反对声音中最著名的是温斯顿·丘吉尔。丘吉尔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国会议员。他多次公开警告希特勒和法西斯主义对英国构成的危险。 

英国何以在20世纪30年代初选择绥靖?

多种因素促使英国政府推行绥靖政策,试图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包括国内问题、帝国政治和其他地缘政治考虑。 

英国的国内关切

英国的绥靖政策部分反应出其国内的问题,包括经济问题和反战情绪。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被称为“大萧条”(Great Slump)的经济问题导致失业率飙升,经济困境引发了街头集会和示威游行。 

反战情绪和对绥靖政策的支持在英国十分普遍。英国社会最有权势的阶层支持绥靖政策,其中包括著名的商业领袖和王室成员。英国广播公司 (BBC) 和《泰晤士报》(The Times) 公开支持该政策,大多数保守党领袖也表示支持,但温斯顿·丘吉尔是个显著的例外。 

英国的帝国政治

英国的帝国政治也影响了英国政府对战争和绥靖的态度。英国的财富、权力和身份都依赖于帝国,而大英帝国则包括了自治领和殖民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依靠帝国提供资源和军队。如果再次爆发世界大战,英国依旧需要依靠帝国来赢得胜利。然而,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相比,帝国的支持在20世纪30年代并不明朗。 

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客担心战争会威胁到英国与自治领之间的关系。这些自治领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南非。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些自治领在大英帝国内部获得了很大程度的独立。政治家们并不确定在另一场世界大战中是否还能得到自治领的普遍支持。 

英国政治家们还担心,战争可能激起当时英国殖民地的去殖民化运动。英国殖民地包括巴巴多斯、印度、牙买加和尼日利亚。在英国人看来,去殖民化将是灾难性的,它将导致英国丧失殖民地及其资源和原材料。此外,英国政府担心一旦战败,就会在战后的和平协议之下失去殖民地。 

其他地缘政治的考虑

英国的绥靖政策也是对20世纪30年代的外交格局做出的一种反应。当时国际上最强大的国家(即美国、意大利、苏联和法国)都有各自的国内和地缘政治考虑。与此同时,面对纳粹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略,一度为防止战争而成立的国际联盟则被证明是无效的。 

面对德国重整军备,英国对纳粹的绥靖政策,1933—1937 

从1933年到1937年,英国政府针对纳粹德国的重整军备采取了绥靖政策。从1933年秋季开始,纳粹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表明他们不打算遵守现有条约或接受一战后的世界秩序。1933年,纳粹德国退出了国际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5年,纳粹政权公开宣布成立德国空军 (Luftwaffe) 并恢复征兵制度。随后,纳粹于1936年将位于德国西部与法国交界的莱茵地区重新军事化。 

国际社会的许多成员都对纳粹的行动感到震惊,并对希特勒未来的意图感到担忧。但对于如何以最佳方式应对希特勒的外交政策,国际社会并未达成共识。 

工党首相拉姆齐·麦克唐纳(1929年至1935年在任)和保守党首相斯坦利·鲍德温(1935年至1937年在任)领导下的英国政府没有选择制裁或惩罚违反国际协定的纳粹德国。相反,他们寻求与德国谈判。1935年6月,英国与纳粹德国签署了《英德海军协定》(Anglo-German Naval Agreement)。该协定允许德国维持一支规模远大于《凡尔赛条约》规定的海军力量。英国领导人希望该协定能够防止英德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

内维尔·张伯伦和对纳粹领土侵略的绥靖,1938年  

内维尔·张伯伦于1937年5月出任英国首相。作为首相,他希望把重点放在国内而非国际问题。然而,张伯伦无法长期回避外交政策。 

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8年3月,纳粹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公然违反了一战后的和平条约。对奥地利的吞并标志纳粹完全无视邻国的主权和边界。尽管如此,国际社会仍将其视为一锤子买卖。没有任何外国政府加以干预,国际社会希望德国的扩张主义就此打住。 

一些人则谴责不干预奥地利的这一决定。1938年3月,丘吉尔在下议院发表演讲时警告说,吞并奥地利只是纳粹侵略领土的第一步。他说道:

“ [吞并奥地利]的严重程度绝非夸大。欧洲面临的是一个经过精心策划和安排的侵略计划,它正在逐个阶段逐个阶段地展开,现在只有一个选择……要么像奥地利一样屈服,要么采取有效措施……抵抗将是艰难的……但我相信[政府将决定采取行动]……以维护欧洲和平,如果不能维护和平,则维护欧洲各国的自由。如果我们拖延,……有多少朋友会被疏远,有多少潜在的盟友将会倒下……?”

在随后的几个月,丘吉尔开始倡导欧洲各国结成军事防御联盟。在许多人看来,丘吉尔反对绥靖政策并一再警告提防希特勒,似乎是鹰派和偏执的。他坚持认为英国必须为战争做好准备,这并没有让支持张伯伦的保守党同僚对他产生好感。

苏台德地区危机

所有关于德国在吞并奥地利之后会收手的希望几乎立刻破灭。希特勒将目光投向了苏台德地区,这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主要讲德语的地区。1938年夏季,纳粹在苏台德地区制造了一场危机。他们谎称该地区的德国人受到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压迫。事实上,纳粹想要吞并该地区,并寻找侵占苏台德地区的借口。希特勒威胁,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拒绝割让领土割让给德国,就发动战争。 

英国将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之间的冲突视为一场国际危机。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时,奥地利在外交上处于孤立状态。相比之下,捷克斯洛伐克与法国和苏联结成了重要同盟。因此,苏台德地区危机有可能爆发成一场欧洲战争乃至世界大战。 

张伯伦与希特勒谈判

1938年9月,欧洲似乎处于战争的边缘。此时,张伯伦亲自介入其中。1938年9月15日,张伯伦飞往希特勒在贝希特斯加登的度假别墅,就这位德国领导人提出的条件进行谈判。张伯伦的目标是达成外交解决方案,以避免战争。 

但此事仍未解决。因此,张伯伦和希特勒于9月22日和23日再次会面。在第二次会晤中,希特勒告知张伯伦,无论是否达成国际协定,德国都会在10月1日前占领苏台德地区。 

9月27日,张伯伦发表广播讲话,解释了他对谈判和苏台德地区命运的立场: 

“最让人觉得可怕、神奇和不可思议的是,我们之所以在这里挖战壕、试戴防毒面具,竟然是因为一个遥远国度里我们一无所知的民众之间发生了争吵……无论我们多么同情一个对抗强大邻国的小国,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仅仅出于它的缘故就把整个大英帝国卷入战争。如果我们必须战斗,那就必须在比这更大的问题上战斗。”

《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29日至30日 

1938年9月29日至30日,一场国际会议在慕尼黑召开。与会者包括张伯伦、希特勒、法国总理爱德华·达拉第 (Édouard Daladier) 和意大利独裁者贝尼托·墨索里尼 (Benito Mussolin)。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未参与谈判。在慕尼黑会议上,张伯伦和其他人同意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自10月1日起生效。作为割让苏台德地区的交换条件,希特勒放弃了对捷克斯洛伐克其他领土的任何要求。战争暂时得以避免。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以避免战争为名,公然无视捷克斯洛伐克的主权。

British prime minister Neville Chamberlain (left), German chancellor Adolf Hitler (center), and French premier Edouard Daladier (right) ...

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图左)、德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图中)与法国总理爱德华·达拉第(图右)于慕尼黑会面,以决定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摄于1938年9月30日的德国。

作者:
  • Yad Vashem Photo Archives

《慕尼黑协定》是英国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绥靖行为。

内维尔·张伯伦:“为了我们时代的和平”(Peace for Our Time)

张伯伦从慕尼黑会议凯旋而归。他在伦敦发表了著名的宣言: 

“我的好朋友们,这是我们历史上第二次英国首相自德国载誉归来,带来了和平。我相信这是为了我们时代的和平。”

张伯伦的这句话有时被错误引用成“我们时代的和平”(peace in our time)。

温斯顿·丘吉尔谴责《慕尼黑协定》

张伯伦表现出的乐观主义并非没有引起争论。1938年10月5日,温斯顿·丘吉尔在下议院发言谴责《慕尼黑协定》。他指出,这是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一次“完全的、彻底的失败”。此外,丘吉尔还声称,英国的绥靖政策“严重损害,甚至可能致命地危及英国和法国的安全甚至独立”。

《慕尼黑协定》的失败和绥靖主义的终结

《慕尼黑协定》未能阻止纳粹德国的领土侵略。1939年3月,纳粹德国瓦解了捷克斯洛伐克,并侵占了包括布拉格在内的捷克领土。根据希特勒的说辞,纳粹的下一个目标显然是德国的东部邻国波兰。 

纳粹对捷克领土的入侵改变了英国的外交政策。英国政府慢慢开始为现在看来无法避免的战争做准备。1939年5月,英国议会通过《1939年军事训练法》(Military Training Act of 1939),这是一项有限制的征兵制度。 

英国还加强了对欧洲伙伴的承诺。在纳粹德国侵占布拉格后不久,英国和法国政府正式承诺帮助保护波兰的主权。1939年8月下旬,英国和波兰政府签署了一分析协议,强化了这一点。英国承诺在波兰受到外国侵略势力的攻击时提供援助。这份协议就签署于在纳粹德国入侵波兰的前几日。 

英国向纳粹德国宣战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虽然刚刚签署了英波协议,但英国政府仍然先尝试采取外交途径,为避免开战做最后努力。纳粹无视了这些外交提议。 

9月3日,英国和法国政府分别向德国宣战。宣战将德国入侵波兰演变成了一场更大范围的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同一天,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全面征兵的法律。张伯伦向英国人发表了广播讲话: 

“你们可以想象,我为赢得和平而进行的长期斗争都失败了,这于我而言是多么沉重的打击。然而,我不相信我还能做更多或更不同的事情,使结果变得更成功。

直到最后,德国和波兰之间完全还有可能达成和平且体面的解决方法。但希特勒不愿同意。显然,他已经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进攻波兰……他的行为令人坚信,指望他放弃使用武力来实现其意志的做法是不可能的。只有武力能够阻止他。”

英国政府快速在国内和整个帝国发起战争动员,同时对德国实行了海上封锁。虽然德国和英国正式开战,但两军之间的交战却十分有限。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假战争”或“静坐战”。 

1940年5月,德国入侵比利时、法国和荷兰,“假战争”就此结束。1939年9月,英国向法国派遣了一支名为英国远征军 (British Expeditionary Force, BEF) 的军队。1940年5月,英国远征军联合比利时、法国和荷兰军队一起与德军作战。最终,英国远征军撤退至敦刻尔克,随后撤离。

由于健康问题,内维尔·张伯伦于1940年5月卸任首相一职。1940年11月,他死于癌症。张伯伦卸任后,温斯顿·丘吉尔接任英国战时首相。他带领英国经历了不列颠战役,包括被称作“闪电战”的伦敦大轰炸。他制定了英国的战时政策,并管理英国与美国和苏联的战时联盟。

在接下来五年,英国在欧洲、北非和中东与纳粹及其同伙作战。盟国(包括英国)最终于1945年5月击败了纳粹德国。 

事后视角下的绥靖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纳粹大屠杀的灾难塑造了世界对绥靖政策的理解。这一外交策略通常被视为实践与道德的双重失败。 

如今,根据档案文件,我们知道对希特勒的绥靖几乎注定会失败。希特勒和纳粹分子一心想发动侵略战争和征服领土。但重要的是记住,那些谴责张伯伦的人往往是事后诸葛亮。张伯伦于1940年去世,不可能预见纳粹及其同伙在二战期间犯下的大规模暴行。

脚注

  1. Footnote reference1.

    美国采取了孤立主义的外交策略。意大利法西斯与纳粹德国是亲密联盟。苏联当时是共产主义国家,它与国际社会相对隔绝,且与英国关系紧张。此外,英国担心共产主义的传播。法国虽然希望抵御军事上强大的德国,但英国不同意法国的做法,因为法国希望对德国采取强硬立场,而英国担心这会引发战争。

Thank you for supporting our work

We would like to thank Crown Family Philanthropies, Abe and Ida Cooper Foundation, the Claims Conference, EVZ, and BMF for supporting the ongoing work to create content and resources for the Holocaust Encyclopedia. View the list of all donors.

术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