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truction in Belarus

德国军队和纳粹政权时间线

本时间线记录了职业军事精英与纳粹国家之间的关系。本时间线特别关注德国军事领导对纳粹意识形态的接受情况及其以纳粹意识形态的名义,对犹太人、战俘和手无寸铁的平民犯下的罪行中所扮演的角色。 

大屠杀结束后,德国的军事将领声称,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战是光荣的。他们坚持认为,党卫军(纳粹精英卫队)及其领导人海因里希·希姆莱 (Heinrich Himmler)才应对所有罪行负责。 

德国军队“无罪”的这一错误观点在美国得到广泛接受——当时卷入冷战的美国军方领导正向德国同行寻求有助于对抗苏联的情报。而苏联方面为数不多的战争记录被认为不可信,加之德军犯下的大部分罪行都发生在苏联境内,因此几十年来,这一错误观点一直未受到质疑。  

这导致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记录的两种长期歪曲。首先,德国将领被视为军事技能的典范,而不是纳粹政权罪行的共犯。其次,德军在大屠杀中扮演的角色基本已被遗忘。 

本时间线通过记述职业军事精英与纳粹国家之间的关系来纠正这些被歪曲的观点。本时间线特别关注军方领导对纳粹意识形态的接受情况,以及他们以纳粹意识形态的名义,对犹太人、战俘和手无寸铁的平民所犯罪行中扮演的角色。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至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现代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战争之一。随着战争陷入代价高昂的战斗和堑壕战的僵局,各方最初想要迅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热情逐渐消退,特别是在西面战线。士兵死亡人数超900万,远超前一百年战争军队死亡人数的总和。各方蒙受巨大损失,部分源于新型武器的引入(例如机关枪和毒气战),以及军方领导未能根据战争日益增强的机械化性质调整策略的失败。

对德军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决定性的经历。战场和后方的失败塑造了德军对战争的观念,也影响了其对军民关系的理解。 

1916年10月:德军的犹太人口普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军服役的约60万名士兵中,约有10万是犹太人。许多犹太人是德国爱国者,他们将战争视为证明自己忠于祖国的机会。然而,反犹报纸和政客却声称犹太人是逃避战斗职责的懦夫。为证明这一说法,战争部长开始调查在前线服役的犹太人数量。出于不明原因,调查结果从未公布,这使得反犹主义者在战后继续质疑犹太人的爱国主义。  

1918年11月11日:停战和“背后捅刀”说

经过四年多的战斗,战败国德国与协约国之间的停战协定于1918年11月11日生效。德国人民将战败视为一项巨大的打击,他们一直被告知胜利是必然的。

一些德国人通过“背后捅刀”说来理解德方的突然战败。该说法称,内部“敌人”(主要是犹太人和共产党人)破坏了德国的战争努力。事实上,是德军领导说服德国皇帝寻求和平,因为他们深知德国无法赢得战争,并担心德国即将崩溃。随后,这些军方领导人开始散布“背后捅刀”说,以此转移军方的战败责任。  

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条约》  

1919年6月28日,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条约》正式签署。德国新成立的民主政府认为,该条约是一项条款严苛的“强制的和平”条约。

除其他条款外,该条约还人为地限制了德国的军事力量。条约将德国军队限制为一支10万人的志愿军,军官数不得超过4千名,且每名军官必须服役25年。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德军利用人员快速更替来培养更多军官。该条约禁止生产坦克、毒气、装甲车、飞机和潜艇,并禁止进口武器。条约解散了德军的精英规划部门(即总参谋部),并关闭了军事院校和其他培训机构。条约要求对莱茵兰地区实施非军事化,禁止德军驻扎在与法国接壤的边境地区。这些变动严重限制了德国军官的职业前景。1 

German territorial losses, Treaty of Versailles, 1919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在 1919 年的《凡尔赛条约》中,战胜国(美国、英国、法国和其他盟国)对战败的德国强加了惩罚性的领土、军事和经济条约。在西部,德国将阿尔萨斯-洛林 (Alsace-Lorraine) 归还给法国。该地区已由德国统治了 40 多年。同时,比利时接收欧本 (Eupen) 和马尔梅迪 (Malmedy);萨尔工业地区归国际联盟管辖 15 年;丹麦接收北石勒苏益格 (Northern Schleswig)。最后,莱茵兰成为非武装区,即不允许在该地区驻扎德国军队或设置德国防御工事。在东部,波兰从德国手里接收了西普鲁士和西里西亚的部分地区。另外,捷克斯洛伐克从德国接收胡尔钦 (Hultschin) 地区;德国城市但泽的大部分地区成为受国际联盟保护的自由市;波罗的海沿岸东普鲁士的狭长地带默默尔 (Memel) 最后也归立陶宛控制。在欧洲以外的地区,德国失去了所有殖民地。总之,德国丧失了其欧洲领土的 13%(27,000 多平方英里),以及十分之一的人口(650 至 700 万人)。

作者:
  • U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1921年1月1日:德军重建

被称为魏玛共和国的新的德意志共和国面临许多艰巨任务,其中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便是重组军队,即所谓的“魏玛防卫军”。1921年1月1日,政府重新组建了德国防卫军,由汉斯·冯·塞克特 (Hans von Seeckt) 将军领导。德国防卫军的军官队伍规模小、结构单一,其特点是反民主、反对魏玛共和国,并试图破坏和规避《凡尔赛条约》。

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德国防卫军一再违反《凡尔赛条约》。例如,被解散的总参谋部仅将其规划工作移交给新成立的“军队办公室”。德国防卫军还秘密进口了《凡尔赛条约》禁止的武器。防卫军甚至与苏联签署了一项协议,允许其在苏联领土上进行被禁止的坦克演习。德国防卫军的中层军官后来成为希特勒麾下军队的领导人。 

1929年7月27日:《日内瓦公约》

1929年7月27日,德国和其他主要国家签署了《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约》。这一国际协定以1899年和1907年的《海牙公约》为基础,加强了对战俘的保护。该公约是20世纪20年代对战争作出规定的几项重要国际协定之一。《日内瓦议定书》(1925年)更新了有关毒气使用的限制规定。1928年,《凯洛格-白里安公约》规定,各国应放弃将战争作为实施国家政策的手段。

这些战后协议旨在更新国际法,以防止再次发生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具有破坏性的冲突。然而,德军内部的主流态度是,军事必要性始终高于国际法。与其他许多国家一样,德国在发现有利可图时,会违反或破坏规则。

1933年2月3日:希特勒会见军方高层领导人

1933年1 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仅四天后,他就私下会见了军方高层领导人,试图获得军方支持。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军队在德国社会中历来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具备推翻新政权的能力。

鉴于希特勒的民粹主义和激进主义,军方领导层并不完全信任或支持他。然而,纳粹党和德军有着相似的外交政策目标。两方都想废除《凡尔赛条约》,扩充德国武装力量,消灭共产主义威胁。在首次会议上,希特勒试图打消德国军官团的疑虑。他公开谈论了自己建立独裁政权、收复失地和发动战争的计划。近两个月后,希特勒公开向兴登堡总统(同时也是一战的名将)鞠躬致敬,表达了他对德国军事传统的尊重。 

1934年2月28日:“雅利安条款” 

1933年4月7日通过的《重设公职人员法》纳入了“雅利安条款”。该条款强制要求所有非雅利安人血统德国人(即犹太人)从公务员岗位上退出。

“雅利安条款”最初并未应用于武装部队。然而,1934年2月28日,国防部长维尔纳·冯·勃洛姆堡 (Werner von Blomberg) 自愿将其应用于军队。由于德国防卫军歧视犹太人并阻止其晋升,该政策影响的士兵不到100人。2在给军方高层领导人的一份备忘录中,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Erich von Manstein) 上校基于德军的传统价值观及其职业准则谴责了此类解雇行为,但收效甚微。勃洛姆堡对“雅利安条款”的决定采用,是高级军官与纳粹政权合作的众多方式之一。他们还在军装和徽章上添加纳粹标志,并在军事训练中引入基于纳粹理想的政治教育。 

1934年6月30日至7月2日:“罗姆政变”

1933年至1934年,希特勒终止了冲锋队领导人恩斯特·罗姆 (Ernst Röhm) 试图以冲锋队为核心,通过组建人民民兵组织取代职业军队的行动。而这也是军方领导要求阻止的。希特勒认为,一支受过专业训练且有组织的军队更能实现其扩张主义目标,遂代表军方进行干预,以换取军方未来的支持。

1934年6月30日至7月2日,纳粹党领导层谋杀了包括罗姆在内的冲锋队领导层和其他反对者。这些谋杀证实了纳粹政权与军方之间的协议,除极少数例外,该协议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都未曾改变。作为协议的一部分,军方领导支持希特勒在1934年8月宣布自己为德意志帝国元首(领袖)。军方领导立即撰写了新的誓词,宣誓个人效忠希特勒,将其视为德意志民族的化身。3 

1935年3月至1936年3月:创建德国国防军

1935年初,德国违反《凡尔赛条约》,首次公开采取重新武装的措施。1935年3月16日,一项新的法律重新引入征兵制度,并正式将德军扩充至55万人。

该年5月,一项秘密的《帝国国防法》将德国防卫军改为德国国防军,并任命希特勒为总司令,下设“战争部长兼国防军司令”。改名主要是为了装点门面,其背后的目的是建立一支能够发动侵略战争的部队,而不是该条约建立的防御性部队。此外,征兵法将犹太人排除在外,这让那些希望证明自己长期忠于德国的犹太男性非常失望。军方领导与纳粹政权合作,扩大武器生产规模。1936年3月,新的德国国防军重新在莱茵兰建立了军事区。 

1919 年《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在莱茵兰非军事区驻军。这一非军事区位于德国西部与法国、比利时和荷兰部分地区的交界处。和约规定,包括美国军队在内的盟军将驻扎在该地。1936 年 3 月 7 日,希特勒悍然违反和约,下令德军重占这一地区。希特勒孤注一掷地认为西方强国不会干涉此事。英法两国对其行为进行了谴责,但并未强行制止这一违反和约的行为。该资料片记录了德军进入莱茵兰的情形。

作者:
  • UCLA Film and Television Archive

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再次会见军方高层领导人

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与外交部长、战争部长及陆海空三军首脑举行了一次小型会议。希特勒讨论了自己对德国外交政策的构想,包括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并在必要时诉诸武力,之后还将进一步扩张。4陆军总司令维尔纳·弗莱赫尔·冯·弗里奇 (Werner Freiherr von Fritsch)、陆军部长冯·布隆贝格 (von Blomberg) 和外交部长康斯坦丁·冯·诺伊拉特 (Konstantin von Neurath) 表示反对,但他们反对并非出于道德原因,而是因其认为德国军事能力尚不充分,尤其是在英国和法国参战的情况下。在随后的几天和几周里,得知此次会议内容的其他几位军方领导也表示了反对。 

1938年1-2月:布隆伯格-弗里奇事件

1938年初,两起涉及德国国防军高层领导的丑闻使纳粹得以撤换那些不完全支持希特勒计划(如11月会议上制定的计划)的指挥官。首先,战争部长布隆伯格刚刚结婚,有消息称他的妻子有“一段过往”,且至少涉及色情图片。这对于任何一名军官来说都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希特勒(在其他高级将领的全力支持下)要求布隆伯格辞职。约在同一时间,希姆莱 (Himmler) 和帝国元帅赫尔曼·戈林 (Hermann Göring) 捏造了陆军总司令冯·弗里奇 (von Fritsch) 是同性恋的虚假指控,迫使其辞职。

这两起辞职事件被称为“布隆伯格-弗里奇事件”。这为希特勒提供了重组国防军的机会。战争部长一职由希特勒亲自接任,威廉·凯特尔 (Wilhelm Keitel) 将军被任命为武装部队的军事首脑。更易受人摆布的上校将军瓦尔特·冯·布劳希奇 (Walther von Brauchitsch) 取代了弗里奇,而这些都还只是公开的变动。希特勒还在2月初的一次内阁会议上宣布了一系列强制辞职和调职措施。 

1938年 3月至1939年3月:外交政策与扩张

1938年3月至1939年3月,德国冒着引发欧洲战争的风险采取了一系列领土扩张行动。首先,德国在1938年3月吞并了奥地利。希特勒随后威胁称,除非苏台德地区(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边境地区,其中德国人占多数)向德国投降,否则就开战。1938年9月29日至30日,英、法、意、德四国领导人在德国慕尼黑召开会议。他们同意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以换取希特勒的和平承诺。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违反《慕尼黑协定》,对捷克斯洛伐克其他地区发动进攻。这些事件引发了军队最高指挥部内部的紧张关系,总参谋长路德维希·贝克 (Ludwig Beck) 将军长期以来一直反对再次卷入一场无法获胜的战争。然而,他的同僚们拒绝支持他,他们愿意将战争决策权交给元首。贝克选择辞职,但一切都无济于事。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并迅速击败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开始。德国对波兰的占领异常残暴。在一场恐怖活动中,德国警察和党卫军部队枪杀了数千名波兰平民,并要求所有波兰男性从事强迫劳动。纳粹试图通过消灭波兰的政治、宗教和知识领导层来摧毁波兰文化。这些罪行主要由党卫军犯下,但国防军领导人也全力支持这些政策,许多德国士兵参与了暴力和劫掠。德国国防军中的一些人对士兵的参与感到不满,对暴力事件感到震惊,并对士兵中缺乏纪律感到担忧。布拉斯科维茨 (Blaskowitz ) 将军和尤莱克斯 (Ulex) 将军甚至将暴力事件上报给了上级,但很快被压制了声音。5 

1940年4月7日至6月22日:入侵西欧

1940年春,德国入侵、击败并占领了丹麦、挪威、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和法国。这一连串的胜利(尤其是令人震惊地迅速击败法国)显著提高了希特勒在国内和军中的声望。少数反对他计划的军官的威信扫地,组织反对政权的潜力也被削弱。在西欧取得胜利后,希特勒和德国国防军将注意力转向入侵苏联的计划。  

1941年3月30日:计划入侵苏联 

1941年3月30日,希特勒秘密向250名主要指挥官和参谋人员讲话,阐述了即将对苏联发动的战争性质。他在讲话中强调,东部战争将以极端残酷的方式进行,目的是摧毁共产主义威胁。希特勒的听众很清楚这明显违反了战争法,但并未提出正式的反对意见。相反,军方遵循希特勒的意识形态立场,发布了一系列命令,明确表示要对共产党国家发动一场歼灭战。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命令包括政“政治委员命令”和“巴巴罗萨法令”。这些命令在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之间建立了明确的工作关系。此外,命令还明确规定,士兵不会因违反国际商定的战争规则而受到惩罚。

1941年4月6日: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

1941年4月6日,轴心国入侵南斯拉夫,对其进行分割,并对民族矛盾加以利用。在塞尔维亚的一个地区,德国建立了军事占领管理机构,对当地居民实施极端残暴的统治。该年夏季,德军和警察当局将大部分犹太人和罗姆人(吉普赛人)关押在拘留营。到了秋季,塞尔维亚起义给德国军警人员造成了严重伤亡。作为回应,希特勒下令,每死亡一名德国人,德国当局就枪毙100名人质。德军和警察部队以此命令为借口,枪杀了塞尔维亚几乎所有的男性犹太人(约8千人),约2千名实际和被认为的共产党员、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和战时民主政治家,以及约1千名罗姆男性。

1941年6月22日:入侵苏联

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三百多万德军士兵组成了三个集团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广阔战线上向苏联发起进攻。

根据命令,德军对苏联人民实施了极端残暴的行为。为了报复游击队的袭击,德军烧毁了村庄,枪杀了整个地区的农村人口。他们将数百万苏联平民送往德国和被占领土,从事强迫劳动。德国策划者号召要毫不留情地开采苏联资源,特别是农产品。这也是德国在东部作战的主要目标之一。

German soldiers in the Soviet Union during a December 1943 Soviet offensive on the eastern front.

1943 年 11 月,在对东部前线的苏联发动进攻期间,苏联境内的德军士兵。1941 年 6 月,德军对苏联领土发动进攻,但在随后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遭到反击。拍摄时间:1943 年 12 月 16 日。

作者:
  • U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1941年6月至1942年1月:系统性谋杀苏联战俘 

从东线战役一开始,纳粹意识形态就主导着德国对苏联战俘 (POW) 的政策。德国当局认为苏联战俘是劣等人,是“布尔什维克威胁”的一部分。他们争辩称,由于苏联不是1929年《日内瓦公约》的签署国,因此该公约中要求为战俘提供食物、住所和医疗服务以及禁止战争工作或体罚的规定并不适用。事实证明,这一政策给战争期间被俘的数百万苏联士兵带来了灾难。

战争结束时,超过300万苏联战俘(约占58%)死于德军囚禁(与之相对应的是英美战俘约占3%的死亡率)。这一死亡人数既非意外,也非战争的必然结果,而是蓄意的政策。军队和党卫军出于犹太人、共产党员或战俘看起来像“亚洲人”的原因,合作枪杀了数十万名苏联战俘。其余苏联战俘被迫忍受长途行军、有计划的饥饿虐待、没有医疗服务、几乎无栖身之所的处境,并被强迫劳动。德军一再被要求采取“有力、无情的行动”,毫不犹豫地“使用武器”“消灭苏联战俘的任何抵抗痕迹”。

1941年夏秋:德国国防军参与大屠杀

大多数德国将领并不认为自己是纳粹。然而,他们与纳粹有许多共同的目标。在他们看来,支持纳粹政策有着充分的军事理由,而共产主义助长了抵抗行为。他们还认为,犹太人是共产主义的幕后推手。

当党卫军提出要确保后方地区的安全并消除犹太威胁时,军队予以配合,为部队提供后勤支持并协调行动。德军部队帮助射杀队围捕犹太人,封锁屠杀地点,有时还亲自参与枪杀。他们为枪口下的幸存者建立了犹太人聚集区,强迫犹太人劳动。当部分士兵表现出动摇时,将领们就会下达命令,并为杀戮和其他的暴行辩护。

1943年2月2日:德国第六军在斯大林格勒投降 

斯大林格勒战役从1942年10月持续至1943年2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经过几个月的激烈战斗和重大伤亡,幸存德军(约9万1千人)违背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于1943年2月2日投降。两周后,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 (Joseph Goebbels) 在柏林发表演讲,呼吁采取激进的动员措施和全面战争。演讲承认了国家面临的困难,标志纳粹领导层开始变得更加绝望。

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迫使德军采取守势,这也是他们长途撤退回德国的开始。在撤退中,军队按照希特勒的命令实施了焦土政策,造成了大范围的破坏。此外,军队进一步强调了对军纪的维护,包括无情地逮捕那些对德国最终胜利表示怀疑的士兵。

1944年7月20日:瓦尔基里行动  

一小群高级军官虽然对纳粹罪行不以为然,几位同谋甚至参与了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但他们认为必须除掉希特勒。他们将战争失败归咎于希特勒,并认为希特勒的持续领导对德国的未来构成了严重威胁。1944年7月20日,他们企图暗杀希特勒,在希特勒位于拉斯登堡的东普鲁士总部的一次军事简报会上引爆了一枚小型但威力巨大的炸弹。

希特勒死里逃生,针对他的谋杀计划以失败告终,但他很快就为自己报了仇。几位将领被迫自杀,或面临羞辱性的起诉,其他人则在柏林臭名昭著的人民法庭受审并被处决。虽然希特勒对德国军官团的其余成员仍心存疑虑,但大多数人仍继续为他和德国而战,直至1945年德国投降。

1945年至1948年:对主要战争罪行的审判 

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一些军方领导因战争罪和反人类罪受到审判。从1945年10月开始,最高级别将领被列入德国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 (IMT) 的22名主要战犯的审判名单。德国武装部队最高指挥部的威廉·凯特尔 (Wilhelm Keitel) 和阿尔弗雷德·约德尔 (Alfred Jodl) 被判有罪和处决。两人都试图将责任归咎于希特勒。然而,国际军事法庭明确拒绝接受将上级命令作为辩护理由。

纽伦堡美国军事法庭后续三次的审判也都集中在德国军方的罪行上。在冷战和联邦国防军成立的压力下,许多被定罪者提前获释。遗憾的是,大多数反人类罪的施暴者从未受到过审判或惩罚。

American Major Frank B. Wallis (standing center), a member of the trial legal staff, presents the prosecution's case to the International ...

审判法务人员之一美国陆军少校弗兰克•B•华莱士(Frank B. Wallis,中)向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提出检控。图表(左上)显示了被告(左下)在纳粹党组织结构中的职位。右侧是来自四个起诉国的律师。拍摄时间:1945 年 11 月 22 日。

作者:
  •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College Park, MD

脚注

  1. Footnote reference1.

    FL.卡斯滕:《德国防卫军政治》。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1973年,第50页。

  2. Footnote reference2.

    罗伯特·B·凯恩:《德国军队中的不服从与阴谋,1918-1945年》。北卡罗来纳州杰斐逊:麦克法兰公司,2002年,第82-83页。

  3. Footnote reference3.

    《德国军事史基础》,弗莱堡:军事史研究办公室,1993年,第 329页。

  4. Footnote reference4.

    德国历史研究所,《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与各武装力量首脑的会议摘要》,2019年11月25日查阅,http://germanhistorydocs.ghi-dc.org/sub_document.cfm?document_id=1540。德文会议记录原件的电子译文“1937年11月5日下午4:15至晚上8:30柏林帝国总理府会议记录”可通过该网站查阅,原件译自德文,由美国国务院出版。

  5. Footnote reference5.

    《万湖会议和对欧洲犹太人的种族灭绝:常设展览文件和照片目录》柏林:万湖会之家、纪念馆和教育基地,2007 年,第39-40页。

Thank you for supporting our work

We would like to thank Crown Family Philanthropies, Abe and Ida Cooper Foundation, the Claims Conference, EVZ, and BMF for supporting the ongoing work to create content and resources for the Holocaust Encyclopedia. View the list of all donors.

术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