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辛德勒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商人奥斯卡·辛德勒解救了一千多名犹太人,使其免于被驱逐至纳粹德国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
关键事实
-
1
奥斯卡·辛德勒是一名德国商人和纳粹党员。1939年11月,他利用德国对犹太人和波兰人拥有的企业进行“雅利安化”(Aryanize) 和“德国化”(Germanize) 的政策,收购了德占波兰的一些工厂。
-
2
如今,这些工厂中最出名的是位于克拉科夫的“艾玛丽娅”工厂。在辛德勒收购这家工厂之前,它一直归犹太人所有。“艾玛丽娅”工厂,辛德勒雇佣了克拉科夫-普拉佐集中营的犹太强制劳工。
-
3
辛德勒雇佣犹太人,并保护他们免受集中营日常生活的残酷对待。他的各项行为帮助了一千多名犹太人得以幸存。辛德勒去世后,于1993年被授予“国际义人”称号。
奥斯卡·辛德勒 (1908–1974) 于1908年4月28日出生在奥匈帝国茨维陶(今捷克斯维塔维)。辛德勒是信奉天主教的德国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奥匈帝国解体,辛德勒成为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公民。
辛德勒就读过多所商贸学校,1928年,他与埃米莉·佩尔兹尔 (Emilie Pelzl) 结婚后,他从事过各种工作,包括在父亲的农机企业工作、开办驾校和为政府出售财产,还曾在捷克斯洛伐克军队服役。1938年,他在预备役中荣获得下士军衔。1936年,辛德勒开始与德国武装部队对外军事情报局(Amt Auslands/Abwehr)合作。1939年2月,在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五个月后,辛德勒加入了纳粹党。他是一个善于投机的商人,喜欢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似乎不太可能成为战时的救援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斯卡·辛德勒解救了一千多名犹太人,使他们免于被驱逐至纳粹德国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
辛德勒在克拉科夫的“艾玛丽娅”工厂
德国入侵并占领波兰后,辛德勒于1939年10月搬到了克拉科夫。1939年11月,他利用德国在所谓的总督府 (Generalgouvernement) 中对犹太人和波兰人拥有的进行企业“雅利安化”和 “德国化”的占领计划,收购了一家犹太人拥有的搪瓷器具制造厂有限公司(Rekord Ltd. )。他将这座工厂更名为““奥斯卡-辛德勒德国搪瓷厂”(Deutsche Emalwarenfabrik Oskar Schindler),后以其绰号“艾玛丽娅”(Emalia)为人所知。
尽管辛德勒在克拉科夫还经营另外两座工厂,但只有“艾玛丽娅”雇佣了居住在附近的克拉科夫犹太人聚集区的犹太工人。在1944年的鼎盛时期,“艾玛丽娅”有一千七百多名工人,其中至少一千名是犹太强制劳工。1943年3月,克拉科夫犹太人聚集区被大清洗后,德国人将这些劳工从那里转移至强制劳动营,后来又转移到克拉科夫-普拉佐集中营。
从1943年3月到次年“艾玛丽娅”成为一个集中营分营之前,被分配到“艾玛丽娅”的犹太囚犯一直住在普拉佐集中营,忍受那里的残酷对待。在此期间,辛德勒多次为其出面进行干预。他使用贿赂和个人斡旋等手段,既为面临威胁的犹太人谋求个人福利,又确保党卫军直到1944年底都没有驱逐他的犹太工人。为了证明犹太工人对战争至关重要,他在“艾玛丽娅”工厂增设了一个军备制造部门。在1943年3月对克拉科夫犹太人聚集区进行大清洗期间,辛德勒允许其犹太工人在工厂过夜。
“艾玛丽娅”:普拉佐集中营的分营
1944年1月,在党卫军正式将普拉佐从强制劳动营改为集中营之后,辛德勒说服党卫军将 “艾玛丽娅”改造为普拉佐的分营。除了登记为工厂工人的约一千名犹太强制劳工以外,辛德勒还允许附近其他工厂的450名犹太工人也住在“艾玛丽娅”。这使他们免于遭受普拉佐集中营日常生活中的系统性暴行和肆意残杀。
辛德勒的行为并非没有风险和代价。他对犹太工人的保护以及一些不光彩的商业交易使得党卫军和警察当局怀疑他腐败并对犹太人进行非法援助。在辛德勒拥有“艾玛丽娅”期间,德国党卫军和警察对他进行了三次逮捕,但都无法起诉他。
辛德勒的名单
1944年10月,在党卫军将“艾玛丽娅”犹太工人转移到普拉佐之后,辛德勒设法得到了授权,将工厂搬迁至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的布瑞恩利兹 (Brněnec)(他的家乡附近),专门作为一家军工厂重新开张。他的一名助手草拟了几份工人名单,需要多达一千两百名犹太囚犯为他的新工厂效力。这些名单后来被统称为“辛德勒的名单”。辛德勒达到了党卫军将布瑞恩利兹列为格罗斯-罗森集中营分营所需的规格要求,正因如此,从普拉佐经格罗斯-罗森集中营被运往布瑞恩利兹的约八百名犹太男子,以及从普拉佐经奥斯维辛被送往布瑞恩利兹的三到四百名犹太女性得以幸存。
虽然被列为军工厂,但在不到八个月的运营里,布瑞恩利兹工厂仅仅生产出一车弹药。通过提供伪造的生产数据,辛德勒为该分营作为军工厂的存在合理性进行辩解。这使一千多名犹太人得以幸存,令其免受一般集中营生活的恐怖和残酷。直到1945年5月9日,即苏联军队解放该集中营当日,辛德勒才离开布瑞恩利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二战结束后,辛德勒和妻子埃米莉在德国雷根斯堡定居,直到1949年移民阿根廷。1957年,他与妻子永久分居但未离婚,独自返回德国。1974年10月,辛德勒在德国去世,去世时身无分文,几乎无人知晓。为了将辛德勒移葬到以色列,许多因他而得以幸存的犹太人及其后代四处游说,并慷慨出资。
1993年,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 (Yad Vashem) 授予奥斯卡·辛德勒和埃米莉·辛德勒“国际义人”称号,以表彰他们在大屠杀期间冒着极大的个人危险拯救犹太人的事迹。同一年,美国大屠杀纪念委员会也追认了辛德勒在大屠杀期间的非凡壮举。
根据托马斯·肯尼利 (Thomas Keneally) 在1983年创作的同名小说,1993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拍摄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荣获奥斯卡奖,使得辛德勒的故事受到更广泛的关注。该电影讲述了辛德勒的生平和事迹,获得了大众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