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ransport of Jewish prisoners marches through the snow from the Bauschovitz train station to Theresienstadt. [LCID: 69720]

文章

浏览按字母顺序排列的有关大屠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文章列表。了解更多关于纳粹上台、大屠杀发生的方式和原因、纳粹集中营和隔都的生活以及战后审判等主题。

| 显示"文章"的结果101-145,共258 |

  • 屠杀中心:概述

    文章

    纳粹建立屠杀中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规模屠杀的效率。与主要作为拘留和劳工中心的集中营不同,屠杀中心(也称为“灭绝营”或“死亡营”)几乎是专门的“死亡工厂”。德国党卫军和警察使用注入毒气令人窒息或枪杀的方式,在屠杀中心杀害了大约 2,700,000 名犹太人。海乌姆诺 (Chelmno) 灭绝营是第一个屠杀中心,1941 年 12 月在瓦尔特高…

    标签: 屠杀中心
    屠杀中心:概述
  • 屠杀中心(精简文章)

    文章

    纳粹建立屠杀中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规模屠杀的效率。与主要作为拘留和劳工中心的集中营不同,屠杀中心(也称为“灭绝营”或“死亡营”)几乎是专门的“死亡工厂”。德国党卫军和警察使用注入毒气令人窒息或枪杀的方式,在屠杀中心杀害了大约 270 万犹太人。1941 年 12 月,在被德国吞并的波兰领土上,第一个屠杀中心海乌姆诺 (Chelmno)…

  • 屠杀残疾人

    文章

    屠杀残疾人
  • 布痕瓦尔德(精简文章)

    文章

    布痕瓦尔德 (Buchenwald) 集中营包括许多附属集中营,是纳粹设立的最大集中营之一。党卫军当局于 1937 年 7 月设立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它位于距离德国中东部的魏玛西北部 5…

  • 希列兹劳动教育营

    文章

    1942年5月至1943年10月,德国在基辅附近建立了希列兹劳动教育营。在德军占领的苏联乌克兰,希列兹劳教营是纳粹恐怖活动的重要场所。希列兹的囚犯还被迫参与纳粹销毁大屠杀证据的行动。

  • 希特勒的掌权

    文章

    希特勒的掌权
  • 希特勒青年团

    文章

    纳粹党试图将其影响扩大到德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在此背景下,希特勒青年团和德国少女联盟作为纳粹党的青年团体发展壮大,旨在向儿童和青少年灌输纳粹党的意识形态和政策。这些青年团体也起到动员德国年轻人备战的作用。 

    希特勒青年团
  • 幸存者

    文章

    对于幸存者来说,生活不可能回到大屠杀之前的样子。在欧洲的多数地区,犹太人社区已不复存在。当人们试着从集中营或藏身之处返回家园时,通常会发现,他们的家已经被洗劫一空,或者已经易主或被他人占据。重返家园通常也是危险的。战后,波兰的许多城市发生了反犹暴动。1946 年 7 月,波兰东南部城市凯尔采 (Kielce) 发生了规模最大的一次反犹暴乱。当 150…

    幸存者
  • 强制劳动

    文章

    在德国占领区,纳粹对犹太劳工的虐待尤其残酷。犹太劳工也遭受羞辱,纳粹党卫军强迫信教的犹太人割去胡须。隔都成了奴役犹太人的基地,与德占波兰的犹太人强制劳动营毫无二致。例如在罗兹 (Lodz) 隔都,纳粹就开了 96…

    强制劳动
  • 强制劳动:概述

    文章

    纳粹对数百万人(犹太人和其他受害者)进行了奴役,强迫他们在严酷的环境下进行劳动。自 1933 年冬纳粹第一个集中营和拘留所建立开始,强制劳动便成为了集中营统治的核心部分,受害者经常在没有合适的设备、衣物,缺少营养和休息的环境下,被强迫从事没有意义而具有羞辱性的劳动。即使是在战前,纳粹已经开始在集中营内外强迫犹太公民进行强制劳动。1937…

    强制劳动:概述
  • 德国军队和纳粹政权时间线

    文章

    本时间线记录了职业军事精英与纳粹国家之间的关系。本时间线特别关注德国军事领导对纳粹意识形态的接受情况及其以纳粹意识形态的名义,对犹太人、战俘和手无寸铁的平民犯下的罪行中所扮演的角色。 

    德国军队和纳粹政权时间线
  • 德国国内的抵抗运动

    文章

    即使在德国,也有许多个人和团体在极力抵抗纳粹,尽管很有可能被告密者出卖给警察。社会党人、共产党人、工会会员和其他地下组织纷纷撰写、印刷并分发反纳粹文学作品。许多反抗者被逮捕并关进集中营。战争期间,刺杀希特勒的行动此起彼伏。1943…

    标签: 抵抗运动
    德国国内的抵抗运动
  • 德国在欧洲占领国的统治
  • 德国神职人员和教会领袖的作用

    文章

    针对犹太人和其他群体的迫害并不仅仅是希特勒和其他纳粹狂热分子所为。纳粹领导人要求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积极的帮助或配合,而这些专业人士往往并不是信念坚定的纳粹分子。教会领袖和其他能够影响公众舆论的保守精英对迫害犹太人几乎保持沉默。

    德国神职人员和教会领袖的作用
  • 德国警察的作用

    文章

    针对犹太人和其他群体的迫害并不仅仅是希特勒和其他纳粹狂热分子所为。纳粹领导人要求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积极的帮助或配合,而这些专业人士往往并不是信念坚定的纳粹分子。德国警察在纳粹巩固政权、迫害和大规模屠杀犹太人及其他群体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德国警察的作用
  • 《德苏条约》

    文章

    1939年8月,纳粹德国与苏联签订《德苏条约》(又译《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份条约为同年9月纳粹德国和苏联联合入侵波兰铺平了道路。该条约是两个意识形态死敌之间为了利益签订的权宜之计,它允许纳粹德国和苏联在东欧划分势力范围,同时承诺在10年内互不侵犯。然而,不到两年,希特勒就发动了对苏联的入侵。

    《德苏条约》
  • 成为难民:德国犹太人准备从纳粹德国移民

    文章

    在德国,有数十万犹太人试图离开第三帝国 (1933–1945),以躲避迫害。纳粹的反犹政策和暴力迫使德国犹太人寻求国外的安全庇护。为了离开,德国犹太人必须获得旅行票证和签证。对于那些未能在1941年10月之前成功移民的人来说,后果往往是致命的。

    成为难民:德国犹太人准备从纳粹德国移民
  • 战争期间“圣·路易斯”号乘客的命运

    文章

    继在古巴的安全避难被拒、入境美国的请求被无视后,“圣·路易斯”号的乘客在英国、法国、比利时或荷兰登岸。乘客在每个国家的命运都取决于随后的诸多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和对德战争的进程。

    战争期间“圣·路易斯”号乘客的命运
  • 战前德国的犹太人

    文章

    战前德国的犹太人 自中世纪以来,德国一直有犹太人居住。与此同时,如同在欧洲其他许多地区一样,犹太人也在德国遭遇了持续几个世纪的广泛迫害。直到19世纪,德国的犹太人才被赋予与德国基督徒同等的权利。1933年,当纳粹掌权时,德国的犹太人已经很好地融入了德国社会,乃至被完全同化。尽管有着这种融合,德国的犹太人仍然维持着有区别的身份和文化。1933年,德国约有…

    战前德国的犹太人
  • 战后审判

    文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国内及军事法庭对数万名被控战犯进行了审判。为将纳粹时期犯罪分子绳之以法而采取的努力一直持续到 21 世纪。不幸的是,大多数战犯从未受到审判或惩罚。但战后审判确实树立了重要的判例。如今,国际和国内法庭力图坚持原则,即在战乱时期实施暴行的人应依法受到惩处。 

    战后审判
  • 战时难民事务委员会

    文章

    直到战争快结束的时候,美国才开始尝试营救遭大屠杀残害的犹太人。1944 年 1 月,美国财政部部长小亨利·摩根索 (Henry Morgenthau, Jr.) 劝说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建立战时难民事务委员会 (War Refugee Board)。尽管美国国务院在 1942…

    战时难民事务委员会
  • 战犯审判(精简文章)

    文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法庭和国内法庭对被控战犯进行了审判。国际军事法庭 (IMT) 对德国纳粹头目的审判在德国纽伦堡举行,由来自同盟国(美国、英国、苏联和法国)的法官主持。1945 年 10 月 18 日到 1946 年 10 月 1 日,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了 22…

    标签: 战犯审判
  • 抵制 1936 年柏林奥运会运动

    文章

    背景1933 年,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上台。此后不久,美国及其他西方民主国家的观察家开始质疑支持由纳粹政权举办奥运会是否道德。美国奥委会 (AOC) 主席艾弗里•布伦戴奇 (Avery Brundage) 在回应 1933…

    抵制 1936 年柏林奥运会运动
  • 抵制犹太企业

    文章

    “抵制犹太人”(“Judenboykott”)…

    抵制犹太企业
  • 搜查迫害对象

    文章

    1939 年,德国政府举行全国性的人口普查。普查人员记录每个人的年龄、性别、住址、职业、宗教信仰和婚姻状况,他们也第一次列出了种族,并且一直追踪到祖父辈。随后由数千名职员将这些信息记录在穿孔编码卡片中。这种卡片由一种叫霍勒利特(Hollerith)的机器进行分类和计算,霍勒利特是现代计算机的雏形。德裔美国工程师赫尔曼·霍勒利特(Herman Hollerith)于 1884 年发明了…

    标签: 大屠杀
    搜查迫害对象
  • 敖德萨大屠杀

    文章

    1941年10月至1944年春,乌克兰城市敖德萨被纳粹德国的盟友罗马尼亚占领。敖德萨的反犹政策很快升级为大规模屠杀。在占领的最初几周,罗马尼亚人在敖德萨及其郊区杀害了数以万计的犹太人,剩余的犹太人随后被驱逐出城。1941年底和1942年上半年,大多数犹太人在罗马尼亚占领区的其他地方被杀害。

    敖德萨大屠杀
  • 新闻的撰写

    文章

    约瑟夫•戈培尔,这位曾经的记者,在他的战时日记(1943 年 4 月 14 日)中这样论述新闻界独立立场的丧失:“任何内心还残留着些许荣誉的人应当非常小心,不要成为一名新闻记者。”当希特勒在 1933 年上台时,德国有十分完善的通信基础设施。当时的德国每年发行 4700 多份日报和周报,比任何其他工业化国家所发行的报纸都多,总发行量为 2500…

    新闻的撰写
  • 旁观者

    文章

    词典将“旁观者”定义为“事件的见证人”,“在场但不参与事件的人。”

    旁观者
  • “最终解决方案”

    文章

     “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Endlösung der…

    “最终解决方案”
  • “最终解决”:概述

    文章

    纳粹常使用委婉的语言来掩饰他们罪恶的本性。他们用“最终解决”来指代灭绝犹太人的计划。纳粹高官是何时最终决定实施“最终解决”的至今无人知晓。在纳粹对犹太人的歧视措施变本加厉的时代,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和大规模屠杀将这种歧视推到了顶峰。在阿道夫·希特勒的统治下,对犹太人的迫害和隔离分阶段进行着。1933…

    “最终解决”:概述
  • 最终解决(精简文章)

    文章

    纳粹将灭绝犹太人的计划命名为“最终解决”。总体而言,“最终解决”是指通过毒气、枪杀和其他方式屠害全欧洲犹太人的行动。大约六百万犹太男女和儿童在这场大屠杀中遇害,屠杀人数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犹太人总数的三分之二。在那个时代犹太人受到的歧视日益严重,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和大规模屠杀则将这种歧视推到了顶峰。1939 年 9…

  • 杨·卡尔斯基 (Jan Karski)

    文章

    杨·卡尔斯基是波兰流亡政府的一名地下情报员。他向西方盟国呈交了关于欧洲犹太人所遭受的大规模屠杀的证据。他还撰写报告,揭露纳粹在华沙犹太人聚集区实施的暴行及其将犹太人驱逐至灭绝营这一事实。

    标签: 抵抗运动
    杨·卡尔斯基 (Jan Karski)
  • 欧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文章

    希特勒政府设想在东欧建立广阔的、全新的帝国“生存空间”(Lebensraum)。为了实现德国对东欧的统治,纳粹领导人决定发动战争。德国在确保苏联中立之后(1939 年 8 月,德国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于 1939 年 9 月 1 日入侵波兰,拉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9 月 3…

    欧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 欺骗大众

    文章

    华沙犹太人反抗组织领导人伊扎克•祖克曼 (Yitzhak Zuckerman)…

    欺骗大众
  • 死亡行军

    文章

  • 死亡行军(精简文章)

    文章

    苏联军队于 1944…

  • 毒气屠杀

    文章

    为实施大规模屠杀,1939 年末纳粹开始试验用毒气杀害精神病人(“安乐死”)。安乐死计划纳粹美其名曰的“安乐死”,是指对那些因为精神疾病或生理缺陷而被纳粹认为“不配拥有生命”的人所实施的有组织的杀害。作为安乐死计划的一部分,纳粹设立了六处毒气设施:贝恩堡 (Bernburg)、勃兰登堡 (Brandenburg)、格拉芬埃克 (Grafeneck)、哈达马尔 (Hadamar)、哈特海姆 (Hartheim) 和索能斯泰因…

    毒气屠杀
  • 毒气屠杀行动(精简文章)

    文章

    为实施大规模屠杀,纳粹于 1939 年底开始进行毒气实验,他们利用化工制造的纯一氧化碳气体杀害精神病患者(“安乐死”)。1941 年 6…

  • “碎玻璃之夜”

    文章

    1938年11月9日至10日晚,纳粹政权于纳粹德国掀起了一股暴力反犹浪潮,史称“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

    标签: 反犹主义
    “碎玻璃之夜”
  • 水晶之夜

    文章

    一场全国性暴动Kristallnacht 字面上的意思是“水晶之夜”,通常也称为“碎玻璃之夜”。它指的是 1938 年 11 月 9 日和 10…

    水晶之夜
  • 流动屠杀分队

    文章

    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军入侵苏联后,新一轮大屠杀开始了。由于战争的掩护和对胜利的信心,德国开始从强制迁移和监禁犹太人转为大规模屠杀。特别行动队 (Einsatzgruppen)…

    流动屠杀分队
  • 流离失所者(精简文章)

    文章

    解放后,盟国准备将犹太难民遣送回乡,但是很多难民不愿或者害怕回家。从 1945 年至 1952 年,超过 25 万犹太难民生活住在难民营以及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的城市地区。这些收容场所由盟军和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Administration)…

  • 海乌姆诺(精简文章)

    文章

    大屠杀时期,党卫军在海乌姆诺 (Chelmno) 杀戮中心杀害了至少 15 万 2 千人。海乌姆诺杀戮中心位于距离波兰罗兹西北部 30 英里的地方。这里是第一个用毒气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固定设施。杀戮中心由海乌姆诺镇中一个庄园和附近大森林中的一片空地组成。集中营的员工和守卫居住在镇中的其他建筑物中。庄园和森林空地的集中营由高大的木篱笆所包围。党卫军和警察于 1941 年 12 月 8…

    标签: 屠杀中心
  • 焚书

    文章

    “焚书”指通过用火焚烧的方式对书籍和其它文字材料进行毁灭的仪式。 焚书通常在公共场合进行,代表着审查制度的基本原则,一般是在文化、宗教或政治方面对有疑问的材料表示反对的行为。焚书有着悠久和黑暗的历史;或许其中最臭名昭著的焚书事件就是纳粹政权在 1933 年 5 月 10 日大肆焚烧书籍,这在 19 世纪的德国是有先例的。 1817 年,德国学生协会 (Burschenschaften)…

    标签: 焚书
    焚书

Thank you for supporting our work

We would like to thank Crown Family Philanthropies, Abe and Ida Cooper Foundation, the Claims Conference, EVZ, and BMF for supporting the ongoing work to create content and resources for the Holocaust Encyclopedia. View the list of donor acknowledgement.